【攝影報導】文房四寶——硯台 藝術與歷史的風華再現

記者 孔維恩 / 採訪報導

硯台,是古人讀書習字的必備文具,隨著原子筆的發明,寫字不需要再研磨墨汁,硯台是便不再是家中必備的文房四寶。彰化線二水鄉又名「硯的故鄉」,著名螺溪硯石為製作硯台的上好石材。製作硯台的石材需要符合什麼特性?而這項逐漸被遺忘的傳統又會以什麼方式回到大眾視野中呢? 

董坐石硯藝術館的董嘉靖製作螺溪硯時總是細心雕琢,時常更換不同鑽頭,並且以手指穩定鑽頭。攝影/孔維恩

爲什麼螺溪硯是好硯台? 

彰化特產的螺溪石,主要色澤有墨黑色、棗紅色以及黛綠色三種,其中還會因顏色深淺不一而有所區別。台灣主要硯台產地都是在南投縣信義鄉、濁水溪中游,因此得名螺溪石。 

一個好的石硯度、硬度都有所講究,太硬、太粗都不行石材太硬會導致墨條無法磨出墨汁,滑墨不良;太粗礦則會讓石頭的顆粒脫落,寫在紙張上乾了以後可能會一層沙,若是使用硬筆寫則容易斷裂。螺溪石不僅色系變化多,質地更是堅硬溫潤,因此為最適合做硯台的石材。

螺溪硯第二代傳人董坐展示螺溪硯特性,力讚螺溪硯為製作硯台的最好石材。攝影/孔維恩

「娛樂自己、娛樂別人、得到掌聲」 

身為硯台第二代的董坐,從小看著父親製作硯台,常聽客人分享使用硯台的心得和歷史,耳濡目染之下,也投身進入硯台產業。他表示早期是因為工作需要,中期硯台成為一項事業,到了後期則變成興趣。 

董坐(左)和兒子董家豪(右)一起製作石硯。攝影/孔維恩

最初,董坐對兒子學手藝的想法持不鼓勵不反對態度,認為兒子們是在潛移默化之下聽出興趣不論是在做工、創意、想像力上青出於藍。董坐表示,做這個工作就是「娛樂自己、娛樂別人、得到掌聲」,有了客人朋友們的鼓勵,他也希望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手藝能夠繼承下去。 

董坐石硯藝術館的第二、第三代,董坐(中)、董嘉靖(右)、董家豪(左)。攝影/孔維恩

石硯新舊技術的差異  

製作一個硯台需要2周到2、3個月不等,現在雖然有玻璃纖維翻模的新型材料問世,但比起傳統石硯,玻璃纖維只有表層,不像石頭是全面性的材料。而好硯台一定要配好墨條,相比墨汁和墨條,墨汁出墨迅速,色澤較亮;墨條磨出來的墨色平光,兩者各有好處,全看個人喜好。 

新的硯台在使用之前必須先開硯。攝影/孔維恩

硯台文化的保存及推廣 

大兒子董嘉靖希望把螺溪硯台文化、史料集中起來,即使以後出現斷層也能保留資料讓後代子孫流傳。為此,他進修碩士文創所,撰寫關於螺溪硯台的碩士論文,甚至自費購買原版史籍,並將家中打造成螺溪石博物館,供民眾參觀、探訪。為了讓硯台走出國門,董嘉靖更藉由彰化縣政府的補助前往中國重慶參展,11月則預計前往杭州。 

董嘉靖為了推廣螺溪硯,在家中陳設博物館。攝影/孔維恩

「我們的老闆是社會大眾!」弟弟董家豪表示,自家的螺溪硯不用參加比賽,喜歡硯台以及傳統文化的人就是最好的評審。而對於近期熱門的文創產業,董家豪認為,文創必須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扎根技術,例如:3D打印,否則做出來大多是禮品,缺乏收藏價值。 

製作石硯必須要在機器和手工打磨之間反覆來回。攝影/孔維恩

為提升書法風氣做的努力 

對於書法文化的推廣,台灣書法協會理事長廖火煌每年都會舉辦比賽,希望能藉此提倡書法的風氣,讓寫書法的人能有表現的舞台。此外,台灣書法協會也在每年過年期間,舉辦免費的寫春聯活動。 

台灣書法協會廖火煌理事長與他的墨寶。攝影/孔維恩

回憶起學習書法的淵源,廖火煌表示,因父親是中藥師,小時候看到父親用毛筆所寫的中藥簿,因此對書法產生興趣。現今的他在每周教授五班書法課,也在文藻大學的書法社擔任教師,更會每周到監獄為受刑人免費授課,自費辦專題演講。廖火煌笑說,會辦理這麼多書法活動,是為了能廣撒種、結緣,聚集一批對寫書法有興趣的人。 

 

延伸閱讀:

【攝影報導】深「刻」的修士精神 雕刻及修復藝術傳承 

<

p class=”entry-title”>【攝影報導】為鬼神製幣 堅守方寸間工藝傳統

Posts created 3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