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 資金 通路 青農夢遙不可及

記者 林昕嬡、顏愉容、楊心瑀/採訪報導

2013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舉辦第一屆百大青農選拔同時祭出項福利與補助,以「吉時從農、青春逐夢」的口號吸引青年農民迴游鄉村,期許能為人口逐年老化的農業灌注生命力。然而,青農在鎂光燈下亮眼的成就,背後卻存在不為人知且難以突破的關卡,不僅克服土地取得、資金匱乏與銷售通路等問題,企業化更是經營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可謂創業維艱,守成不易 

供地區域受限  平台未發揮功效 

土地是滿足首要條件,根據農委會農糧署的農業統計資料,2014年,全台農耕土地面積總計有79.9萬公頃,到了2021年則降至78.7公頃,可見農用土地逐年減少。農委會在2019年與台糖簽訂合作備忘錄釋出大量土地與溫室供農民承租,農糧署亦推出農地租賃平台(農地銀行2.0)」網站,從中媒合地主與青農,然而,其地域性限制仍使得許多農民打退堂鼓。

宜蘭大學智慧休閒農業進修班助理教授孔維新表示,政府的策略雖為美意,但是台糖的供地具區域限制,多數農民仍會透過人際關係尋求離家近的土地。 

各年度全台農用土地面積耕地統計。資料來源/農委會農糧署、製圖/楊心瑀

根據農糧署書面回覆,農委會於2017年協請財政部國有財產署,調整將青年農民納入國有耕地放租實施辦法之優先對象,並鼓勵青農積極參與青農聯誼會,與農友、農會、公所等建立良好關係以融入當地,有助於未來向地主承租土地。  

曾獲第三屆百大青農的農民陳育旗直言,農地租賃平台未能發揮實際效用,地主多半會基於地緣性,而首先承租給鄰近親友,導致資源無法確實落於有志青農。他強調,農地的最高價值在於作物的產出,部分地主不願釋出土地,將其視為投資與保值,導致實際可用地量遠高於平台數字,阻礙了農產業發展。 

陳育旗表示,法規應與時俱進,舉例而言,休耕轉作制度以水稻的生產模式作為一年兩作的規範,使得土地使用與收穫受限於兩季。他進一步提出,現今台灣農產多樣化,不同產物的產季也有所差異,政府不該僅止於提供補助讓農民熬過休耕期,若在休耕期將使用權授予其他青農,種植其他作物,土地方能達到更高效益,同時舒緩青農取得土地的困境。 

放寬貸款條件  提高補助金額 

務農初期需投入大筆資金,無論是承租土地、購買設備或種植成本,都造成青農沉重的負擔。根據農委會表示,為解決資金問題,自2012年陸續開辦「青壯年從農創業貸款」、「農家綜合貸款」、「農民組織及農企業產銷經營及研發創新貸款」等多項貸款優惠措施,鼓勵青年從農並扶持其創業。

然而,貸款竟也成為阻礙之一,孔維新指出,台灣的金融業對農民並不友善,由於農民不須繳稅,無法用稅務紀錄或相關報表以證明其還款能力,因此政府必須在受信方面代替金融企業承擔風險,放寬貸款政策以保障青農。此外,亦可設立區塊鏈,紀錄青農的生產與交易資料,免除因憑證不足衍生的貸款困難。

陳育旗直言,福利政策導致農民成為弱勢者,補助與貸款的上限也限縮了產業的生長空間,應追本溯源分析產業現況,並妥善分配經費。可以透過提案競爭,依照其投資報酬率決定補助金額,抑或是參考荷蘭農業銀行的借貸制度,試算成本並評估其還款能力後彈性借貸,才能真正擴大產業規模。

擺脫盤商掌控  自創銷售通路   

農委會表示,為因應台灣農業的六級化及農民組織企業化,官方於2015年進行農業創新育成中心整合及分工,落實政府資源提供及增強產業輔導能量,並遴選百大青農作為從農典範標竿,建立資源整合平台及輔導專案,結合生產、行銷與加工經營,進入企業化模式,發展創新的農業產業價值鏈。 

陳育旗則指出,許多小農並未找到銷售窗口便開始種植,收成後透過中盤商銷售,以產量作為市場決定價格的依據,導致價格波動不定。對此,孔維新坦言,中盤商掌握價格操弄權,農民僅能成為待宰羔羊,任其剝削,若想掙脫盤商的掌控,青農勢必自尋銷售通路,並提高產物品質,才能保障收益。 

根據農委會書面資料,官方辦理各式地方型或全國性的展售活動,輔導農民擺攤銷售,並提供通路或電商媒合接洽,此外,針對國際或大型會展也設立青農專區,有助於曝光產品及行銷國際。

各縣市皆有農民市集,提供銷售通路讓青農自產自銷,圖為台北市希望廣場農民市集。攝影/林昕嬡

然而,自產自銷實則不易,茂谷柑青農呂俊緯坦言,種植技術的提升與銷售難以兼顧,耕種初期曾因過度專注於銷售,而疏忽了果樹的照顧,反之,儘管種植出高品質的橘子,若無法成功銷售仍失去意義。 

呂俊緯在精進種植技術之餘,獨自兼顧銷售。攝影/林昕嬡

陳育旗則認為,青農主力仍在種植,由於農作物會受到季節與保存限制,影響市場供需平衡與價格漲跌,需透過產期調節或採後處理(如冷凍花椰菜),讓農產品成為能夠穩定供應的商品,才能達到行銷價值。因此,他秉持著團結力量大的信念,集結各有專精的青農,共同創立農產行,以穩定的供應與作物品質,擴大市場行銷。 

陳育旗結合農友成立農產行,並取得GLOBAL G.A.P.(全球優良農業規範)認證。攝影/楊心瑀

他同時建議,官方可以效仿紐西蘭知名奇異果品牌 Zespri 的經營模式,農民全神貫注於提升生產規模與產物品質,銷售與經營方面則由專業經理人負責,各司其職才能達到農產企業化。  

輔導產業完善  永續農業發展

孔維新認為,官方應積極媒合民間銀行、農民與學者,幫助青農在籌措資金方面減少阻礙,並參照先前讓青農至荷蘭參訪的專案,增設活動以促進青農交流,拓展商機;青農也應抱持著創業者的態度,對自己的投資負起全責,不過度仰賴政府補助。

陳育旗說明,產業應該資本密集化,政府過度專注於個別小農的輔導,以致於無法達到整合與並擴大規模,應分析產業狀況,將經費分配於改善產業輔導結構,才是治本的方式。他也建議,青年從農前必須觀察產業現況,設立目標並結合一己之長,更要能因應市場動向而臨機應變。

農委會書面表示,將會營造青年交流的空間,瞭解青農發展需求,跳脫傳統福利補助思維,檢討並整合施政資源等,給予青農支持;同時建議青農透過聯誼會群聚合作,以團體化、組織與專業分工化突破產業現況,方能提升競爭力與永續經營。

共創人類與生態的平衡更是農業發展的長久之計,在大屯山種植咖啡的青農侯奕瑋認為,土地與生態的價值無法商業化衡量,只有健康的土地,才能種植出高品質的作物,若是一味地汲汲營營,有朝一日會面臨資源匱乏的窘境。 

現今廣闊的農地,多半位於開發程度與人口密度較低的鄉村。攝影/楊心瑀

「返鄉青農有義務為這片土地的永續發展盡一份心力。」堅持友善耕作的呂俊緯也建議青農穩紮穩打,建立科學知識根基,持續累積經驗,不要淪為「無利而不往」的商人,才能創造天人共勝的局面。 

呂俊緯堅持減少農藥使用,並以友善耕作方式延續土地生命。攝影/林昕嬡

青年農民們一點一滴地改變台灣農業現況,讓務農不再只是「埋頭苦幹,靠天吃飯」,並持續突破技術,利用友善耕作的方式延續生態價值,拓展農產業的未來性;政府更應扮演重要推手,接受各方建言,在政策上給予更完善的配套,才能真正邁向農業企業化。 

 

更多精彩的融媒體報導:《土地 資金 通路 青農夢遙不可及

Posts created 5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