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沒落 大稻埕永樂商場拚轉型

記者 呂怡葳、粘菀瑄/採訪報導

一說到買布,許多人會馬上聯想到位於大稻埕的永樂商場,在全盛時期的永樂商場,幾乎每一間小店,都能輕鬆創造破「億」的營業額,但隨著產業結構的改變,傳統產業的榮景不再,而永樂商場也面臨產業斷層與商場沒落。

永樂商場在全盛時期能輕鬆創造破「億」的營業額,但現在已榮景不再。攝影/粘菀瑄

走進永樂商場,一捆又一捆的布料矗立在牆邊,縫紉機的聲音穿梭在商場間,小小的坪數裡,承載了許多老職人的回憶,他們親眼見證了,永樂商場的興盛與衰弱。

紡織業、成衣業曾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重心,在1950到2003年間,產值達到了高峰,根據文化部資料顯示,自1950年起,政府開始扶植紡織加工業,到了1970年代,透過產業的垂直整合,台灣紡織業已經擁有一定的地位,直至2003年,紡織成為台灣最大的創匯產品。

老職人見證了永樂商場的興盛與衰弱。攝影/粘菀瑄

永樂商圈發展協會理事長周睿麒回憶起永樂商場最繁華的年代,他表示,「過去一間店,應該都能有破億的營業額,而現在能有個四五百萬,或是上千萬就很不得了」。周睿麒更指出,自從台灣把產業外移到中國之後,永樂商場就沒落了。

紡織業、成衣業曾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重心。攝影/粘菀瑄

雖然現在紡織成衣被視為夕陽產業,但還是有二代布商願意接手家業,身為二代布商的黎昱成,成立「布料媒合平台」,聯合大稻埕附近的布商,彙整各式各樣的紡織面料,建立一個完善的平台。

面對布業的生態,黎昱成指出,許多新銳設計師無法取得新款的面料,因此只能到永樂商場或是另一個布料集散地碧華街,購買大廠剩下的尾端貨,或是比較次品一點的東西,導致在後續量產階段,可能面臨布料短缺,造成新銳設計師的創作受到侷限。

二代布商建立平台,聯合大稻埕布商,彙整各式紡織面料。攝影/粘菀瑄

黎昱成表示,「用這些布料拿來建置一個平台,能夠讓設計師的布源不會斷掉,取得的東西,也能夠比較新一點。」建立平台後,不只能讓設計師有更好的買布環境,也能結合更多產業人士,讓台灣布業能夠延續下去,開啟新的篇章。

 

延伸閱讀:

再現往日輝煌 大稻埕傳統產業全面升級

大稻埕百年風華 傳統街區華麗轉身

製造到回收的紡織悲歌

Posts created 4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