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不再是秘密 台灣月經教育衝破禁忌

記者 潘忻妤、蘇純葳、謝瀞儀/採訪報導

你曾經不敢在學校或公司請生理假嗎?月經議題在台灣普遍被認為是一個難以啟齒的議題。非營利組織「小紅帽WITH RED」歷經三年的籌備,今年六月,世界首座月經博物館誕生於台北,他們希望藉由博物館的設立,帶領大眾了解月經議題,消弭傳統迷思,也成為台灣與全球月經平權的一大里程碑。

座落在熱鬧菜市場市的小紅厝月經博物館。攝影/蘇純葳

月經議題不再是禁忌

「月經議題猶如房間裡的大象,巨大卻不被大家看見。」小紅帽創辦人林薇說。她認爲月經議題已存在許久,且人們長期受月經污名化、迷思影響,期盼能透過博物館深入在地社區,讓路過民眾都能走進這個空間一同參與,從了解自己的身體出發,以月經為名,促進不同年齡、不同性別對於生理議題的理解。

「月經污名化」,指任何因為月經而產生的社會禁忌與羞辱行為,民眾常以各種不同代名詞來稱呼月經,也讓月經在世界各地擁有5000種代名詞,成了污名化下的附加產物。博物館透過科普的概念,用不同角度解釋月經污名化深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希望透過展覽行動與教育,打破社會迷思與想像。

參觀民眾與小紅厝月經博物館內陳列互動。攝影/謝瀞儀

小紅帽團隊繼成立博物館後,也在台北松山文創園區舉辦為期近一個月的「我們的『經』驗」實體展覽,團隊以人權、科學、歷史等方面切入,並以「月經色票」的方式展示經血真實的顏色,解開衛生棉廣告中不符事實的描述,也展出各式日常中沾染血的物品到宗教對於月經的迷思,讓參展者反思對於經血的恐懼。

我們的「經」驗展覽中以「月經色票」的方式讓參觀民眾了解月經的真實顏色。 攝影/蘇純葳
我們的「經」驗展覽中呈現日常用品沾染血跡的樣子,讓民眾直接面對月經。攝影/蘇純葳

「月經是自然現象,不該是不平等的。」展覽志工廖品鈞表示,他身為一名生理男性,雖然一輩子都無法體會月經所帶來的種種不便,但他想了解月經,靠近它並推廣它,不希望孕育生命的月經被冠上是骯髒、污穢的罪名。

小紅帽攜手民間 盼洗刷污名

「不斷與問題相處,而不是對抗。」林薇認為在向大眾推廣月經平權的路上,最重要為找到問題根本,去理解人們為何產生迷思。說起當時與霞海城隍廟合作的契機,起初為了解民眾的想法,只能透過實地走訪各家廟宇尋找禁忌來源,花上大把時間,卻得不到統一解答,才下定決心攜手霞海城隍廟一同破除信仰禁忌,以「洗廟埕」象徵洗刷女性月事時不能進入廟宇的「月經污名」。

 

  • 「來洗」意指女性月經來潮,曾是台灣人稱呼月經的一種方式。舊社會避諱月經,只能以象徵清洗月事布的動作來代稱。
  • 「來洗」本身也有邀請人們一起來洗掉某件事情的意思,小紅帽團隊透過洗廟埕活動,傳遞出眾人協力回饋神明、維護廟方環境整潔的心意,也邀請民眾一起洗刷掉對於月經來不能拜拜的迷思與顧慮。

資料來源/中央社

「人們花了十年在學習數學、英文,但卻對支持我們行動的身體一竅不通。」林薇說,她分享過去進行校園演講時,發現大多數小學生與大學生對於月經的疑惑相去不遠,認為學生在求學時間沒有機會認識自己的身體,且花了太少時間與自己相處,進而蒙上對月經的不正確觀念與迷思,而貧乏的月經知識可能衍生嚴重後果。

展覽內的子宮跳格子讓小朋友了解月經從子宮內排出的順序。 攝影/潘忻妤

在月經平權這條路上,「月經貧窮」也是被大眾漠視的問題,根據小紅帽提供的數據,每個經歷月經的人,一生需要花費至少十萬元在生理用品上,偌大的開銷,對於身處貧窮的人們更是不友善。

有鑑於此,教育部長潘文忠日前宣布,將在112學年度開始實施各級學校提供免費生理用品。世新大學學生會也表示,學權部去年推動生理假相關議題時和小紅帽合作,在校園推行「幫你留一份」的活動,並由學生會撥款補充生理用品共享盒內的衛生棉。

月經伴女性40載 重要性知多少

月經,是每位女性一生中的必經過程,初經來潮代表女孩進入青春期,開始擁有生育能力,邁向人生下一個階段。月經來潮,不僅能代表女性荷爾蒙分泌充足,身體年輕,還能透過經血的顏色檢視身體的健康狀況,可見月經之於女性十分重要。

但普遍民眾對於月經相關知識較為陌生,有時更因害怕、害羞而延誤就醫,造成嚴重的後果。婦產科診所醫師林俊良表示,女性經期時清潔不當,易造成感染、發炎的問題。林俊良也曾在臨床上遇過五十多歲的女子,將持續出血誤認為月經,經檢查後發現為子宮內膜癌的出血跡象。他也呼籲女性經期時間太長、月經遲來、月經量太少及週期不規則必須儘早就醫,查詢病因。

月經來潮時,部分女性會腹痛、噁心腹瀉、易怒、皮膚長痘痘,甚至體重增加等症狀,林俊良也建議女性在經期不舒服時,可以多休息、做適度的運動、吃甜食或是溫熱的食品,以減緩不適,多補充抗氧化營養素,如:維他命A、C、E,也能改善疼痛。

月經不僅會影響女性的身體健康,在青春期還會影響女孩的自我認同。新北市積穗國中主任龍芝寧表示,國中的女孩通常已有月經,並正在發展自我認同。若月經來潮時,讓她們覺得生活是不便的,外在環境又不支持她,家裡也沒給予足夠的關懷,容易讓她們覺得月經是不好的事情,同時影響她們往後對於月經的認同。

龍芝寧舉例,曾在教學場域遇過數位女學生表示想當男生,因為她們每個月都要面臨經期所帶來的不適感,令人十分煩躁;也有男同學表示下輩子不想當女生,因為女生每個月都有月經很麻煩。她認為,月經的生理保健及自我發展認同,十分重要。「多讓學生多了解月經相關知識,才能讓此議題被更多人被看見、被了解及被同理」,龍芝寧說。

大人不敢說的秘密? 月經教育破解迷思

一個月一次的生理期,和二分之一的人類息息相關,卻讓絕大多數的民眾羞於啟齒,甚至連生病了都不知道。我們的月經教育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我們該如何改善?

國立編譯館的課綱中,月經教育就被收錄在我國的課本裡。從原本的認識器官功能,到九年一貫課程的了解自己、接納自己,最後到十二年國教的友善互動,讓孩子可以回家與家長討論月經相關的議題。然而,儘管課本已經逐漸的從生理層次邁向社會層次,但我們的老師做好進行性教育的準備了嗎?

月經博物館展出國外月經教學教材。攝影/蘇純葳

龍芝寧說:「就像未婚的女老師無法回答性教育中的色情影片問題,男性老師在講解月經教育時,也有所顧忌,深怕講解過程中不好拿捏尺度,因此性教育這塊是最多老師覺得難教的。」林薇也坦言,明明學生的接受度很高,老師卻不知道該如何開口對學生講解。

實際上,不只在學的學生需要學習,社會大眾也有許多迷思不曾破解。龍芝寧表示,在教學現場可以發現有許多學生的原生家庭,依舊認為這是不能公開談論的事情,因此男生會叫月經來的女生「瘋女人」,女生也不敢和家人討論自身面對的月經難題。

林薇發現,舉辦講座時,無論男女對於「月經」都有一塊共同的盲區,例如:「女性來月經時不可瞻仰逝者儀容」等,顯示不是只有男性會對月經存在誤解。

為了破除不合時宜的觀念,創造健康、友善的環境,我們除了可以等待被動的資訊告知以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積極認識自己的身體,多多和親朋好友聊聊月經,讓開口談月經變成是一件光明正大的事!

 

延伸閱讀:

生理用品共享盒 打造月經友善環境

月經教育元年 北市國中推免費衛生棉

Posts created 3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