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危機重重 「做工的人」恐斷鏈?

記者 郭采樺、于子珽、陳佳敏/採訪報導

近年道路施工作業頻繁,人力緊縮讓行業的制度缺陷浮上檯面。上一代人認為年輕人不想升學至少要習一技之長;但到了Z世代族群,寧可選擇替代性高的「冷氣房」工作,也不願做日曬雨淋的苦工,讓本就存在許多職業安全隱患的營造業雪上加霜。

艷陽高照下汗流浹背的道路施工人員。攝影/郭采樺

「堅持不下去了啦,到年底我就打算把公司收掉了!」營運小承包商的負責人蔡先生無奈表示。既是一線工程人員也是資方,從祖輩開始從事工程行業,作為接班人的他,起初是被趕鴨子上架才踏入工程行業。入行後發覺公司人力嚴重不足,因肩負管理責任才盡力挺過了六年。而後兩年因為手底下的師傅皆要退休,找不到學徒,加上疫情造成營業虧損,不得已想要關閉三代人的心血產業。

身為小承包商同時擔任進行道路工程的蔡先生。攝影/于子珽

豪雨接踵而來 工期展延無望

時至秋天,颱風接二連三生成,加上季風夾帶大量水氣,氣象局頻繁發布豪雨特報,連帶影響道路施工的進度。蔡先生說:「照道理說,遇到颱風或是豪雨、大雨特報,安全起見我們也無法施作,工期應該要展延的。但年底就要選舉,議員跟里長施壓導致新工處不允許延期,我們也只能冒雨趕工!」

工期逼近,導致道路施工人員們被迫在相對危險的環境下進行施工作業,甚至連休假時間都被剝奪,因趕工造成道路施工人員的權益受損與安全隱患問題,需要政府更積極制定解決辦法。

操作大型機具的道路施工環境。攝影/郭采樺

安全第一僅口號 糾紛衝突需自理?

一般情況下,為了保障道路施工人員的人身安全,政府規定市區一般施工路段必須配備多項基本的交維設施。包含施工人員需穿著反光背心、配戴安全帽,外圍需放置三角錐、護欄、警示燈、型鋼等標示,義交也需到現場進行指揮交通。

但更重要的是工人自身的安全意識,隨時留意車流及施工現場狀況,即時做出應變。工作安全的部分,蔡先生說:「不小心被鐵鎚敲到手、被器具割到等等,都習以為常了,因為操作難免會失誤,受傷難以避免。」

道路施工現場配備多項基本的交通維持設施。攝影/郭采樺

《職業安全衛生實施規則》明定,凡施工路段必須有義交,但道路施工人員賴先生坦言:「不是每一個施工路段都會有義交願意來指揮交通,有時甚至需要現場施工人員身兼指揮交通的工作。」在繁複的工程作業中,除了交通疏導,有時發生糾紛或衝突,現場的施工人員也要自行與住戶溝通、協調,嚴重一點更會因此延宕工程進度,令一線的道路施工人員身心俱疲。

義交在道路施工現場進行指揮交通。攝影/郭采樺

行業陋習難根除

蔡先生指出:「以前施工標案都是取價格最低標,近幾年比較好,有改成取最有利標,就是按照標案內容去審核,看誰的分數高誰得標。」由於先前都是出價低者得標,導致大承包商為壓低成本,削減道路施工人員的工資,加上工程行業多為日薪制,雇主甚至沒有替勞工投保基礎的勞健保,更別提高成本的商業保險,大多是勞工自行投保營造工會或個人保險,遇到傷亡意外才得以給付保險金。

物價指數連年上升,道路施工人員的薪水卻不見起色,福利制度也無任何改動。「以師傅的工資來說,20年前就是一天2500元,20年後還是一天2500元。」蔡先生表示,但老師傅們早已習慣沒有勞健保,做著一樣的事、拿著沒有提升的工資,要想改變現狀十分困難。

對於現況,蔡先生也喊話:「政府要提高預算、帶頭做最有利標,並強制甲級營造廠與小承包商跟進。再就是要求甲級營造廠底下的小承包商出示勞保資料證明,才有機會改掉工人無勞健保與工資沒有調漲的部分。」

對於監督部分,政府需要監督的是上游的甲級營造廠,再由甲級營造廠監督小承包商,小承包商再監督現場施工人員,層層遞進,而非直接緊盯下面的小承包商或現場施工人員,否則將會形成反效果,造成底層工人反彈。

大馬路上為民服務的道路工程師傅。攝影/郭采樺

年輕人不願做工 年齡斷層加劇

面對千百萬種的工作選擇,人人力求高薪且輕鬆的工作;高危險性、福利差、工作時日不穩的道路工程人員產生後繼無人的問題。

營運小承包商的負責人蔡先生坦言:「道路工程人員只會越來越少,不會越來越多,手底下的師傅平均年齡約60至70歲。」從基本學徒到半師程度,起碼要花費兩年半至三年的時間,工人每天必須來回搬運重達50公斤的水泥,加上複雜的泥作、鋼筋、模板,雖然日薪2500元起跳,但相對薪水較高的辛苦粗工,年輕人更傾向從事時薪168元的便利商店兼職工作,不僅不用風吹日曬,也不用隨時當心車流量,更不會有做不完的工程。

工程界年輕人銳減,年齡斷層問題愈發嚴重,面對找不到學徒的情況,蔡先生表示:「不管已是退休年齡或是體力不大如前的老師傅,只要想做我們都聘請!」對比上游的甲級營造廠與大承包商,預算不足的狀況,小承包商的薪資結構較難改變,福利制度幾乎無法提升,一年若是少做一項工程,公司便會面臨龐大虧損,因此多數小承包商對於「提高待遇」無能為力,這也導致同樣的薪資請不到Z世代族群。

對於人力斷層,小承包商曾嘗試尋找外籍勞工來解決人力困境,但外籍勞工基本都是簽三年合約,若是從學徒做起到出師,能貢獻的產值最多僅剩一年,證明雇用外籍勞工不僅機會成本高,且難以挽回道路施工行業缺乏年輕勞動力的局面,是政府必須正視的問題。

宣導、教育訓練、職災保險 缺一不可!

道路施工是一項艱難且複雜的工程,與民生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若工程管理制度不完善,將直接影響道路施工品質與安全問題。

根據《勞工保險條例》在道路施工期間,不幸發生職業災害事故,投保的勞工可以請領職災保險給付,但臨時和短期受僱工人,卻無法請領保險給付,法規僅強制營造公司聘請五位以上勞工才需納入勞工保險的範圍。

為改善臨時與短期受僱工人們的權益,今年新增《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改變現況,規範業主凡是有聘請勞工須全數納入此項保險,讓勞工們皆可享有工作保障。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科長張志銘指出,如果在稽查過程中,發現公司沒有幫勞工納保,就要依法處分。

同時還有《職業安全衛生法》規範雇主要在施工現場設置防止職災的保護措施;職業安全衛生署專員會親臨現場檢查標示號誌是否齊全,以及抽查是否有將交通維持計畫送去縣市政府,唯有建構完善的抽查監督制度,才能有效降低意外發生的機率。

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科長張志銘:「台灣職安卡能夠提升道路工程危害辨識能力。」攝影/陳佳敏

當廠商強調優良的工作品質時,職業安全的重要性也該受到重視。張志銘說:「職安署目前正在推動台灣職安卡,提供工人們職業安全課程,加強營造業勞工危害辨識能力,做好各項安全衛生工作管理。」期盼在未來能透過「台灣職安卡」的教育訓練,加上施工現場安全設備的齊全,以防止職災憾事再次發生。

由來已久的行業陋習與安全隱患若無法有效根治,將使得營造行業走下坡的趨勢難以減緩。政府除了加強新政策的實施與宣導外,也需多加聆聽基層工人的心聲,完善相關福利制度,從主管機關帶頭推動勞工基本保障的落實,改善行業中內藏隱患的關係鏈,藉此吸引更多年輕群體主動投入營造事業。

 

延伸閱讀:

改善道路設計 提升用路安全

20年開發之路爭議不斷 淡北道路如何發展

Posts created 7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