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報導焦點環保公衛

【攝影報導】木工桌上沒有下腳料 為廢材賦予價值

記者 陳詠妤/採訪報導

走到手作人阿發的木作攤位,看到戒指、耳環、鋼筆等許多精緻的小物,您能想到這些全部是由木材剩下的「下腳料」做出來的嗎?

手作人阿發以不插電、無動力的方式改造廢材。攝影/陳詠妤

「下腳料」又稱「邊角料」,是木材加工過,被認為沒有利用價值的廢料,往往不被重視,就被丟棄燃燒,但在阿發眼中,這些人們眼中的「廢物、廢材」,都能夠有屬於自己閃閃發光的價值。

阿發攤位上琳瑯滿目的小物都是由「下腳料」製成的。攝影/陳詠妤

廢棄窗框成「百年好盒」

阿發拿出一塊四方體的木頭,背面塗著綠漆,「你覺得這是什麼?」、「這是窗框,可以拿來求婚」,阿發打開這四方體的木塊,裡面有一處凹槽,盒子合在一起時,中間的縫隙是歪斜的,取名「百年好盒」。

阿發認為,不是只有鑽石可以代表恆久的時間,木材上面的年輪即代表了一顆木頭的年齡,看似無形的時間卻能夠在木材上顯出身影,所以阿發用了這塊廢棄的窗框做成盒子,搭配木頭上面的年輪、樹紋,取叫「百年好盒」,拿來保存小孩的乳牙、放置婚戒,代表著意義的長久保留。

他說明,「百年好盒」上面歪斜的裂痕,是木頭本身的樹紋,「刻意去違背它的紋理時,木頭的流失量就越高,而順著木頭紋路裂開,可以最大保留木材本身的樣貌」阿發表示,他想以最少的木材減損,做到最具有意義的手工品。

廢棄窗框製成的「百年好盒」,搭配木材本身的紋路,希望讓使用者放置需要長久保留的物品。攝影/陳詠妤

「木」盡其用

「木工桌上沒有下腳料」是阿發的座右銘,因此他希望大至木塊,小至木屑,都能所有木材完善利用,因為秉持著「廢材利用」的理念,阿發的木材來源大多是撿拾,近年來有許多認同他理念的人,會將一些「檀木」、「檜木」等具有香味的木材打包送給阿發。

其中一位劉小珊(化名)有一間個人的工作室,平常會買原木,加工成茶盤、聚寶盆等等商品,他支持下腳料再利用的環保理念,使用後的下腳料也一併寄給阿發,這些下腳料形態各異的,阿發總能依照木材形狀、特性,做出不同的手藝品。

支持阿發理念的人,會將下腳料寄給阿發。攝影/陳詠妤

阿發解釋,在收到下腳料後,會以木頭的特性分類其木屑的用途,若是木材具有香味,就會利用酒精浸泡,成為「香氛酒精」,若是不具香味,也能拿來作裝飾,阿發表示,木頭相較塑膠、金屬,是最容易被環境再生的資源,只要沒有塗上化學塗料,即便把木屑丟入土裡,也能被土壤吸收,回歸大自然。

無氣味木屑能當裝飾,即便回歸土壤中,大自然也能完全吸收。攝影/陳詠妤

對於這樣「木」盡其用的作法,林業試驗所森林利用組組長塗三賢說明,過去幾十年木屑都被認為是無用的,大多燃燒處理,但近年林試所越來越重視木質材料的循環利用,木屑也不容浪費,塗三賢認為,將木屑變成可再使用的酒精,很好地達到了「再生」的理念。

追求再生中沈澱心靈

木材的生長速度遠遠趕不上人類砍伐速度,讓阿發感受到再生利用的重要性,而在找尋廢材中,他也漸漸獲得心靈的平靜。

阿發時常會騎著腳踏車,漫遊在街道上,尋找路邊丟棄的傢俱木材,在這過程中心境也會逐漸平靜下來,而進行對廢材加工時,比起關注成品好看與否、民眾會不會喜歡,阿發更專注於要如何最小限度減少木材損耗呈現作品。

阿發喜歡騎著腳踏車,在街道上、公園裡找尋喜歡的廢棄木材。攝影/陳詠妤

因為心中有堅定的目標、理念,「廢材再生」對阿發而言不再只是「環保」的外在效益,「這就像在做一個心靈休憩的行動禪」。阿發認為,內心的充實也是讓他持續做下去的動力。

在木作的世界裡,阿發能夠沈澱身心靈。攝影/陳詠妤

 

延伸閱讀:

【攝影報導】「斬釘截鐵」二十餘年 胡達華創「釘畫」憶九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