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葬成趨勢 環境友善新方式

記者 董宜蓁、楊雅筑、李嵐馨/採訪報導 

環保葬在近年來蔚為流行,環保葬種類眾多,通常是以比較自然、節約能源、簡約和可以持續的方式來處理死者的遺骸,藉以降低所占用的土地資源及汙染,相較於傳統的土葬、火葬,對環境來說更加友善。目前台灣著重的環保葬種類為樹葬、植存及海葬。 

根據內政部殯葬資訊入口網發布的資訊顯示,選用環保葬方式處理身後事的民眾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至2017年止,大約每20人就有一人選擇環保葬,可見民眾對環保葬認同的提升。

新北三芝櫻花生命園區,提供民眾以環保葬的方式處理身後事。照片提供/新北市政府殯葬管理處

大自然的力量 生物機制活化土壤  

「環保葬並非完全環保」,新北市殯葬管理處的陳秘書表示,環保葬的樹葬或是植存等,並不是埋下去之後就會消失的,骨灰永遠都在,而是埋進土裡後,透過生物的機制分解鈣質等物質,久而久之大自然就會回歸到既有的狀態,本著永續發展的原則,這是相對較值得推廣的殯葬葬法。 

現今的樹葬和植存都是火化後,將骨灰裝入可被大自然分解的紙或是棉布袋內,不立墓碑、不記姓名,埋進樹木根部或拋灑在特定區域。植存和樹葬的差別是地點,植存必須在政府劃定的特定綠化地點。 

環保葬相較於傳統的土葬、火葬,對環境來說更加友善。照片提供/新北市政府殯葬管理處

植存到一定數量後,會翻動將土裡的物質充分混和,相較於傳統土葬,環保葬需要的穴位空間較小,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翻土,使得土壤可以永續使用,所以較不會有占用土地的問題,也能讓土壤到一定程度後再活化。 

環保葬推廣遇阻 宗教影響意願 

生命禮儀服務業者楊法柔提到,宗教信仰會影響民眾選擇下葬方式的意願,他根據服務過的個案分析,十個基督徒大概會有一半的人選擇環保葬,而佛、道教徒則更傾向於傳統火葬,希望後人能夠祭拜。 

楊法柔認為以樹葬的方式為往生者辦理身後事,和使用傳統塔位的感覺截然不同。照片提供/楊法柔

殯葬禮俗專家易春秋認為,台灣的習俗針對喪事方面有宗教與諸多禁忌的因素考量,環保葬的執行上當然更加不易。但若是政府逐漸改進,例如將樹葬區規畫的更加雅致,環保葬的過程更加細膩,讓家屬對環保葬從心底認同,推動起來會更加容易。 

環保葬穴位恐不足 政府應開始計畫 

政府的提倡及環保意識的抬頭,讓民眾選擇環保葬的意願提升,立意是良善的,但政策配套部分卻尚嫌不足。台北市議員汪志冰便提出質疑,台北市環保葬的穴位是三年翻一次土,如果按照成長比例及翻用數量去計算,五年後穴位將出現不足的情況,而殯葬處尚且沒有超前部署的規畫。對此,台北市殯葬管理處特派專員林先生回應,不敷使用的情況在未來有可能發生,目前這部分也確實沒有規畫。 

汪志冰也建議,台北市的環保葬葬區目前是開放的,非設籍台北市的人都能申請,但台北市寸土寸金,或許可以跟新北市或是鄰近縣市合作,像是新北市的土地未來也能開放台北市民使用,雙北可以朝這個方向合作規畫。 

汪志冰補充,台北市的腹地狹小,尋找適合的地點作為葬區難度極高,若是沒有相關規畫,也能改成台北市葬區只開放給台北市民使用,方可減緩葬區飽和的速度。汪志冰對於環保葬抱持正向看法:「這是政府推動的政策,好不容易受到關注,把它規畫好,讓大家往這方面更有接受度。」

易春秋認為,讓家屬打從心底認同會更好推動環保葬。照片提供/易春秋

線上追思會興起 誠意或防疫孰重?

線上追思會,顧名思義是利用網際網路悼念亡者。民眾只要有下載能夠視訊、直播的軟體,或是在殯葬資訊網站上註冊帳號,在搜尋處打上想要悼念的親友姓名,並點進特定網址,就可以連結至往生者的個人網站。在這些個人網站上除了可以看見往生者的神主牌圖像,民眾也可以利用動畫獻花果、點香燭祭拜想要悼念的親友,過了一段時間無人上香,網站上原有的奠祭物也會自動消失。

近期因為新冠疫情影響,許多祭祀的場所不會對外開放民眾入內祭拜,又或者會管制出入的人流。也因此開始有靈堂或是公有墓園架設「線上追思會」網站,讓民眾在想念往生的親友時,能有一個心靈慰藉的場所。

線上追思會讓無法到現場哀悼的民眾仍能遙祭追思。照片來源/內政部全國殯葬入口網

「通常民眾都是到現場追思,因為隔著螢幕沒有溫度,但是不得不。」楊法柔分析,現階段有許多民眾為參加喪禮,紛紛從國外回台,由於防疫政策的因素需要自我隔離,無法立即現身至靈堂。也因此線上追思會提供民眾不同的選擇,讓想要參加喪禮的親友,即使無法親自到現場,仍能不抱遺憾,見到往生者最後一面。 

陳秘書表示,線上追思會搭上近年來疫情的需求,今年登入新北市政府殯葬管理處之線上追思會網站的民眾人數,就已經超過十萬人,比以往大幅成長許多。而陳秘書也指出,有些民眾還是認為到現場祭拜較有誠意,因此政府現階段是採取勸導的方式,鼓勵民眾若要親身到靈堂或是墓園祭拜親友時,可以選擇平日人潮較少的時段,以免受到疫情影響,加大染疫的可能性。 

環保葬真的環保?海葬可能更適用 

雖然政府近幾年來鼓勵民眾,以環保葬替代傳統置放塔位的方式安排後事,降低占用土地資源。但易春秋表示,環保葬其實並非完全環保,只是一種盡量降低環境污染的方式,因骨灰在土壤中無法完全分解,所以對大自然來說也是一種負擔。  

經過高溫燃燒後的骨灰已經鈣化、碳化,所以在大自然中無法完全與土壤融合甚至分解。若以樹葬方式埋入土壤,遇水後的骨灰會結成塊狀,讓土壤硬化,若樹葬人數持續成長,將會造成土壤不敷使用,也會對土地造成不可逆的破壞。 

因此民眾若想要以更加環保的方式處理後事,楊法柔建議,以海葬的方式處理後事,對地球的負擔相對來說會較小。將火化過後的骨灰,置放於特殊處理過後,能遇水則化的安息盒中,並在出海後將安息盒拋灑於政府規畫的海域中,待安息盒分解後骨灰隨即沉入海中,沉入海中的骨灰則會被海洋中的微生物分解。 

海葬能有效減少傳統納骨塔所佔據的空間,也不會對土壤造成永久性污染。照片來源/Pixabay免費圖庫

雖然沉入海中的骨灰實際上也無法被海洋完全分解,但透過海葬的方法,不僅能有效減少傳統納骨塔所佔據的空間,也不會對土壤造成永久性的污染,在目前環保葬的方法中,屬於較環保且不會對土地造成傷害的方式。 

環保葬是一種能夠讓往生者回歸大地的方式,雖目前仍無方法讓骨灰能夠完全分解且不帶污染的回歸大地,但政府已逐漸意識到環保的問題,透過不同的環保葬方式,盡量減少對於土地的傷害,也讓民眾能夠以最自然的方法回歸土地。 

 

延伸閱讀:

政府推廣環保葬 身後事選擇多元化

環保葬新趨勢 「零葬」行不行

Posts created 8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