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蟲害管理栽種 打造智慧有機農園

記者 李翊鴻、陳彥妤/採訪報導

近年來,隨著生活品質提高,大眾在飲食上更加講究。在追求飲食健康的情況下,不同於傳統栽種模式的有機農作物受到大眾的喜愛,逐漸替代一般農作物在市場上的地位,使「有機」一詞成了蔬果作物的必須代名詞。

為使蔬果作物在無農藥情況下也能不遭受蟲害,近年來有農民紛紛採用「IPM」技術來種植,保護生態同時也能創造營收。

有機農作物。攝影/陳彥妤

病蟲害綜合管理 提高栽種效率

「IPM」全名為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中文是「病蟲害綜合管理」,簡單來說是一種類似企業管理的技術策略。國立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終身特聘教授,同時為「IPM」參與研發者的黃振文解釋,IPM與傳統農業不同的地方在於,傳統農業在栽種上一律先噴灑農藥,而IPM特點在於先找到作物的關鍵病蟲害,接著盤點問題後,再找出防治策略,以事前預防為主要策略。

 

  • IPM: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病蟲害綜合管理。包括三項基本原則:1.將害物之族群維持於經濟危害水準之下,而非趕盡殺絕;2. 儘量採用非化學製劑之防治方法;3. 當藥劑之應用已無可避免時,宜慎選藥劑,將其對有益生物、人類及環境之影響降至最低。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有別於傳統農業,IPM的程序複雜。首先必須找出農田內的確定疾病或蟲害,進一步評估農場與土地後,分析盤點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方法策略,避免浪費不必要的經費,接著設定損失基準,達到成本效益與農作物收入盡量相等。

一系列程序施做後,還需做事後的評估,確認藥方、處方是否有效。除了技術較繁複,農民也可能因為對土讓、蟲害、農作物及大氣氣候特性等專業知識較不了解,在運用上產生一些問題。

利用柑橘皮製成的有機酵素。攝影/陳彥妤

IPM在時間效益及農作物獲益上都比傳統農業出色許多,因此目前許多有機農也紛紛採用IPM技術進行管理,形成一種新的栽種模式。也因為有機農作物被規範不能噴灑化學農藥,因此,在害蟲防治上,農民利用木醋液、礦物油、強酸、強鹼取代化學藥劑,防治農作物遭受蟲害。

一間位於苗栗縣龍洞村的農場,正是融合IPM管理技術與智慧農業栽培的有機農園,老闆張家榮說:「一般來說有機農業是不能噴農藥的,假如殺蟲劑用的多,把好蟲、壞蟲都殺光了,對自然農法的循環很不好」。

加入智慧栽種 節省時間成本

張家榮混和穀殼與木屑,經過燜燒十二小時製成天然殺蟲劑——木醋液,來驅趕害蟲,不僅能讓農作物健康生長,也照顧到生態的和諧與安全。除此之外,他也利用自家農場栽種的柑橘製成酵素,搭配智慧噴灑系統,定時替作物驅蟲。

在灌溉上,張家榮運用到可以監測天氣的噴灌系統,以及在雨天能自動抽水與灌水的雨撲滿,不僅省工省力,也能定期給作物足夠量的水。

混和穀殼與木屑燒製木醋液。攝影/陳彥妤
農場老闆正在燜燒木醋液。攝影/陳彥妤
燒製完木醋液的殘渣可以拿來做為有機肥料。攝影/陳彥妤
農場裡的植株皆使用智慧栽種技術。 攝影/陳彥妤

保持循環經濟 同時創造營收

在有機農業這種循環經濟中,張家榮認為不僅保持作物美觀、無毒很重要,銷售平台與是否有附加農產品也很重要,必須保持每天都有營業額,才有辦法養活農民,持續經營。因此,不少農民會把自己栽種的有機作物製成農產品,增加營業額。

大眾在購買有機蔬果或者農產品時,無須擔心是否真正無毒,「有機農業法蠻嚴格,政府會不定期抽檢」,張家榮篤定的說。黃振文也保證,只要使用IPM技術栽種出來的農作物,絕對不會有農藥,民眾也能安心食用。

農場內的有機農作物。攝影/陳彥妤

延伸閱讀:

智慧化農業浪潮 政府投入經費研發新技術

科技進駐農業 農民掌握天機

Posts created 3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