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疫情鬆綁採訪形式 校園媒體持續運作

記者 劉安婕、鄭亦真、張雅筑採訪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新聞傳播科系的學生仍舊要執行校園實習媒體的採訪任務。然而他們在疫苗施打上並沒有優先序位,對此,國內傳播科系的校內實習媒體,包括政大、輔大、世新、中正等校,為顧及學生記者的安全,紛紛對採訪形式進行鬆綁,改採線上採訪、受訪者提供素材、圖文報導等方式,來維持運作。

政治大學《大學報》總編輯鍾晨沅在採訪時保持紙本紀錄的習慣。攝影/鄭亦真

各校實習媒體 調整防疫期間學生採訪規範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開放電話採訪和視訊採訪,並針對疫情做出滾動式調整。輔大《生命力新聞》社長吳柏漢說明,在疫情升至三級警戒時取消影音新聞的製作,改以圖文新聞報導為主。疫情回到二級警戒時,才恢復數位影音新聞的呈現,但仍開放電話採訪和視訊採訪,至於數位影音新聞之素材取得,也可以由受訪者提供。

在疫情二級警戒時,世新大學新聞系在圖文新聞方面,是讓學生以電話採訪和視訊採訪為主,去蒐集新聞內容,新聞照片也可以斟酌使用受訪者提供的照片。世新《小世界周報》影音新聞指導老師陳秀鳳表示,在影音新聞方面則是開放視訊採訪,可將視訊採訪的畫面作為影音新聞製作之素材。但無論是任何形式的組別,都會要求學生盡量避免去疫情熱區進行實地採訪。

政治大學《大學報》採訪編輯鍾晨沅表示,在疫情二級警戒期間,同樣開放電話採訪和視訊採訪,在疫情升至三級時,則改為全面線上採訪。另外,也有學生使用其他更具互動性的軟體進行遠距採訪。至於新聞照片之取得,則是以受訪者提供為主。

政治大學《大學報》學生記者在編輯室內部討論之情景。照片提供/王崴漢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也因應疫情做調整,系主任唐士哲說明,疫情升至三級警戒時,考量到疫情嚴峻,《中正E報》學生記者的實地採訪受影響,因此在影音新聞方面,改為文字加上靜態影像的方式,製成圖文新聞呈現。

輔大新聞傳播系主任陳順孝表示,在疫情之下,電話採訪和視訊採訪已經成了不得已的選擇。相較於實地採訪,這類非接觸的採訪形式在呈現上會缺少某些現場訊息,所以學生記者需要更加敏銳。

「受訪者提供的照片不見得是我們想要的照片,或可能是我們不確定可以用的照片。」吳柏漢這樣說。疫情之下,使用電話採訪和視訊採訪的機會大增,很多新聞畫面和照片都需要請受訪者提供,學生記者在提高新聞臨場感,與提交適合的新聞畫面等部分,都相對不易。

鍾晨沅認為,使用電話採訪,對於採訪之問題深度和受訪者對於問題的回答會相對遜於實地採訪,對於撰寫新聞稿也會有影響。

政治大學《大學報》總編輯鍾晨沅,戴著口罩,講述他在疫情期間於學生實習媒體採訪的經歷。攝影/鄭亦真

唐士哲說:「線上採訪的形式會大大擴充採訪的便利性,且對於學生記者磨練採訪實力反而是更大的助力,但實地採訪仍然有不可被取代的優勢。」

陳秀鳳則是認為,實地採訪一定有電話採訪和視訊採訪不可取代的地方,但在適合的條件下使用電話採訪或視訊採訪反而更能夠把握新聞的時效性。

「這是一個考驗,考驗我們在少了很多現場條件的狀況下,是否還能把故事講好。」陳順孝認為疫情帶來這樣的轉變與問題,也許是處於現在這個時代的學生記者必須經歷的學習過程。

東奧防疫採訪規定嚴格 自製延長桿訪金牌選手 

32屆東京奧運有繁鎖且嚴謹的防疫措施,場內還有其他的採訪相關規定要求各國媒體遵守,赴日採訪的電視媒體記者蔡秉儒、王威雄回憶,除篩檢、界定活動範和限制交通工具外,就連會場內的採訪資格及動線,也有相當嚴謹的規定,記者得自備延長的麥克風,才能訪問到舉重金牌郭婞淳。

日本東奧採訪記者以麥克風延長桿訪問,與舉重奧運金牌選手郭婞淳保持安全防疫距離。照片提供/蔡秉儒

東森攝影記者蔡秉儒回憶當時赴日採訪的經歷,前往日本的飛機上他全程穿著公司提供的防護衣、護目鏡、口罩及手套,一到防疫旅館,會直接給他們一袋核酸檢測包,前四天是每天採檢,之後則是每三天一次,自行取樣後再繳交至場館的專門回收站。

抵達日本的前十四天內,日本相關單位也不允許外國媒體與外界接觸,所以記者們在防疫旅館用餐時,也跟其他入住的遊客隔開,擁有獨立的用餐空間。交通工具則都是由防疫接駁車和防疫計程車專車接送,從旅館直接接送到奧運場館,以點到點的方式,來限縮外國記者們的活動範圍。

東奧的採訪規定非常嚴格,當天的同個場館中,一個國家只能有一組記者進入採訪,且前兩天就必須先預約好場館,申請通過才能進入場內。蔡秉儒說:「就算決賽時間還不一定,只要是有決賽就一次全部都約,要不然等到知道進決賽,就已經來不及了,沒有辦法採訪」

東森記者說明三級警戒期間,在國內採訪時,記者就已經穿著公司提供的防護衣及配戴護目鏡、口罩在戶外採訪新聞。照片提供/蔡秉儒

而進入場內採訪的記者也有固定的位置,分為混採區及攝影區,公視攝影記者王威雄説明:「要跟選手保持一定的距離,所以變成要自行製作加長麥克風來訪問選手,同時還有規定,採訪不能超過90秒,但還是會有場館經理會通融,會拉長採訪的時間,讓你問個夠。」

此外,蔡秉儒還觀察到:「國外的媒體多數都會一群人聚在一起大聲聊天,然後不戴口罩,雖然會有志工前去制止,但似乎沒有什麼強制性」對於這樣的狀況王威雄也回應道,記者如果自己防疫方面做得確實,應該就可以平安返國。

初生之犢遇疫情 俞仁濤戴口罩採訪颱風險窒息

疫情爆發已近兩年,剛進入職場未滿三年的記者俞仁濤在花蓮採訪璨樹颱風時,一度因口罩被雨淋溼而無法呼吸。此外,在新媒體公司擔任採訪編輯的劉宥然,工作方式是目前受到熱議的「在家上班」形式,令她備受「下不了班」的困擾。

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校友,目前任職於中天新聞的記者俞仁濤,曾因在花蓮海邊報導璨樹颱風來襲,遭遇口罩被雨淋溼而無法呼吸的情況,但秉持著職業操守,他仍堅持繼續進行直播。在防疫期間,各種防護措施都可能讓記者在進行某些採訪工作時遇到困難與突發狀況,新手記者在缺乏經驗的情況下,該如何應對,是甫入職場的記者們,所要面對的挑戰。

疫情期間,許多採訪從實體轉為線上,這對於在實習時期習慣和受訪者面對面的新手記者們來說,無疑是一大轉變。俞仁濤表示,目前業界採用的採訪方式,除了使用會議軟體進行線上記者會和採訪之外,也會先寄訪綱給受訪者,並請受訪者錄製影片回答問題。他認為,這樣做的優點是可將新聞快速傳達給閱聽眾,但無法觀察受訪者細微的反應,可能會影響到新聞的呈現。

俞仁濤記者與中天新聞攝影記者於西門町採訪孫文學校校長張亞中。攝影/劉安婕

世新大學新聞系畢業校友劉宥然,目前擔任新媒體公司採訪編輯。和一般記者不同的是,劉宥然目前的工作是以最近熱議的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的形式進行。這樣的工作型態雖然可以節省通勤時間,但在家工作使劉宥然對於工作時間和私人時間的界線模糊,不斷在私人時間處理公事,也讓她「下班了,卻下不了班」。

劉宥然認為,在學生實習媒體和職場上最大的不同便是「時間」。以往在實習媒體,她只須在一個月內產製一則專題即可,但在職場上卻是二、三周便要產製出一則專題,面對這個問題,她坦承自己還沒調適過來。

後疫情時代,媒體業界會出現許多新型態的工作方式,如何適應並將其運用到得心應手,仍是媒體採訪工作的重要挑戰。

 

延伸閱讀:

疫情下餐飲產業的現況與挑戰 品牌總監侯姿汶:雲端廚房成為消費新選擇

新冠疫情壟罩下 誰是隱形受害者?

Posts created 4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