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焦點財經科技

科技化養殖好「晶」訝 新時代漁業防疫戰

記者 王孜筠、陳美澐/採訪報導

根據漁產品全球資訊網統計,水產養殖漁業產值於民國110年達到每公斤94.5元,佔台灣經濟發展一席之地,但近年來傳統漁業面臨從業人員高齡化及勞動力短缺的困境,因此政府與民間推行自動化、智慧化養殖以減輕人力負擔,借助科技的力量扭轉產業危機。

近十年來養殖漁業的行情走勢圖,在民國110年更高達到每公斤94.5元。資料來源/漁產品全球資訊網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研發水產養殖益生菌供漁民免費拿取,藉以改善魚塭水質,提高水產動物的免疫力與成長率,不但使養殖成效更上一層,同時能減少抗生素等化學藥物的使用,促進沿海環境生態平衡。

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研發益生菌,以環保方式改善塭池水質,提升魚類免疫力與成長率。攝影/陳美澐

海水繁殖研究中心研究員邱沛盛提及,養殖場的智慧化設備包含外頭小型氣象站會接收的風速、濕度上傳到雲端資料庫,使人員可以根據數值操控魚場設施,也有自動換水、投餌的功能,讓水產生物的生存環境維持乾淨無染,在自動化養殖的方面說明魚苗階段需要少量多餐,是最適合自動化餵食的時期。然而邱沛盛坦言:「還是很難完全取代人工」,除了按照特殊魚群的口徑提供不同飼料,研究人員的經驗依然具重要性。

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養殖池,後有自動水門、遮陽棚可適時控制魚場環境。攝影/王孜筠
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主任葉信利。攝影/王孜筠

水試所與水產科技公司研發基因育種,篩選抗寒、抗鹽度及抗病菌等適合環境生長的魚群加以培育繁殖,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主任葉信利表示,從分子生物學的基因去探討,只要對環境抵抗的基因增強,即可挺過環境的劣勢。

如同現代人常在寵物身上植入晶片方便管理,魚類身上同樣也能放入晶片,透過編碼追蹤生長狀態,選出品質優良的母體,使得養殖期大幅縮短,上市速度加快減輕成本,水產科技業者黃壹聖表示,以往需要養殖一年的魚,現在約四至五個月即可上市,見證智慧養殖的妙用。

養殖業者捧著晶片育種後可迅速上市的魚,不亦樂乎。照片提供/黃壹聖

科技始於人性,發展新型技術讓人們與傳統迸發絢麗火花,智慧化養殖已成趨勢,改變漁民在外面風吹日曬、靠天吃飯的印象,妥善運用電子設備就能達成事半功倍的效果,猶如魚塭的水車,在奮力翻轉之際,為養殖漁業注入一泉活水。

架設在台南市七股區傳統魚塭的飼料機,自動化養殖逐漸影響漁業經營模式。攝影/王孜筠

延伸閱讀:

智慧化農業浪潮 政府投入經費研發新技術

漁電共生成爭議 養殖戶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