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癒後的焦慮 動物咖啡廳引發的爭議

 記者 陳亮至、黃以晴、莊立揚/採訪報導
客人與店內貓咪互動。攝影/陳亮至

林立在都市裡的咖啡廳是許多人消磨時光的好去處。近年來,咖啡廳的經營型態出現另類的「寵物咖啡廳」,即店家將飼養的寵物放出來並讓其自由的在店內與客人互動,藉此吸引消費者,有些店家甚至還以爬蟲類、鳥類等寵物為招徠生意的賣點。

最早的寵物咖啡廳起源於1998年成立於台北的貓花園,店家以咖啡廳的形式創造出供客人「賞貓」的空間,這種讓消費者不用花費大量金錢及時間也能親近動物的方式,立刻形成一股風潮,直至今日。 

然而也引發不少問題,例如動物們天生並不適應咖啡廳中的環境,卻必須被迫在店內的營業時間與客人互動,咖啡廳店內的衛生環境更因此受到影響,甚至有店家被爆出虐待寵物等不良紀錄,如去年六月發生的浣熊咖啡廳虐待案,以及數年前日本貓頭鷹咖啡廳的不當飼養致死案例。

適合與貓咪互動的療癒空間。攝影/陳亮至

店寵看似溫馨 實則照料不易

貓咪咖啡廳店長施柏廷。攝影/陳亮至

寵物咖啡廳看似溫馨可愛,但店家在照料時必須投入龐大的時間與精力。以貓咪為主的寵物咖啡廳店長施柏廷表示,經營此間咖啡廳的目的,在於營造一個貓咪與客人能夠自然相處的環境。

施柏廷強調,貓咪在認為安全的場合,才會放下戒心與客人互動。因此,店內空間必須打造成適合貓咪的環境,以柔軟舒適的沙發床取代桌椅,電子產品放置在貓咪碰觸不到的區域,以避免發生意外事故。營業結束後,貓咪即可在店家內自由活動。

店裡擺設使貓咪能自由活動。攝影/陳亮至
貓咪於店內自由穿梭,是貓咪認為安全的表現。攝影/陳亮至

另位貓咪寵物咖啡廳店長蔡承鋒亦指出,藉由過去營業的經驗,為了保護店內貓咪,也是「自己」的寵物,客人在進入店內消費時,店家即將注意事項提前宣讀給客人聽。原因在於貓咪天性怕生,若客人的音量太大,容易影響貓咪的心理狀態,且不少兒童在咖啡廳內四處跑跳導致貓咪受傷,因此增設不少店面規定。

客人與貓咪之間的親密互動。攝影/陳亮至

同為展演動物 法律灰色地帶

2014年12月,知名動物河馬「阿河」因飼主經營不善因而於轉手過程發生意外致死,引發對於展演動物生活環境妥適與否的討論;2020年6月,寵物咖啡廳浣熊受虐事件,更使得寵物咖啡廳的適法性問題再度浮上檯面。

 

照生協會董事長蘇冠富。攝影/陳亮至

台北市動保處技士林庭君表示,依據《動物保護法》第6-1條明定,經主管機關公告或經申請許可者,才能合法進行動物展演行為。寵物咖啡廳以店內的動物做為亮點吸引客人,但真正的消費卻來自於餐飲,且農委會並未設立特定專法,導致法律上定義不清,使得寵物咖啡廳在動保法中處於灰色地帶。前述的浣熊咖啡廳動物遭店主虐待事件後,他即向農委會發函請求裁定卻遲遲沒有下文。

 

林庭君進一步提到,若按《動物展演管理辦法》規定,於住宿或餐飲營業場所內所進行的動物展演行為仍需要申請,卻又指出公共場所進行的「非營利互動」可以免除申請,業者大可以主張店內的動物只是家庭寵物,且店內寵物的互動行為並非營利性質,而規避申請專業經營執照。

照生協會執行長董冠富認為,動物本身便是消費者對寵物咖啡廳感興趣的原因之一,客人與動物的互動本身就具展演行為,業主以家庭寵物而規避申請執照是不合理的。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理事長林岱謹亦指出,就寵物與展演動物的定義,當店家以這些動物作為宣傳手段時,實際上已經不符合單純店內寵物的規定,應取得動保處的許可。

特種寵物不易馴化 棄養野放破壞生態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林婷億。照片提供/林婷憶

董冠富認為,並非所有的動物都適合寵物咖啡廳的環境,必須以動物為優先考量,且不違反動物的天性和生活習慣。 動物平權促進會(以下簡稱動平會)林婷憶則指出,近來飼養特種寵物風氣逐漸盛行,有不少咖啡廳業者以台灣本土不常見的動物如浣熊、狐蒙或是豪豬等特種寵物為噱頭。

林婷憶進一步表示,浣熊的天性不易馴化,導致飼主在飼養多年後仍有被攻擊的狀況,而造成棄養或野放的狀況。但浣熊非本土生物,且適應力強繁殖速度快,很容易成為強勢外來種,對當地生態造成浩劫。 

此外,林婷憶以動物園內的浣熊為例說明,即使飼養條件符合規定,仍偶有出現精神緊迫的情形。反觀寵物咖啡廳基本上空間不大, 長期生活在動物與人共處一室的環境下,浣熊在精神及身體都會受到極大的影響,像是長期呈現昏睡狀態,以及缺乏運動而過度肥胖,甚至會出現刻板行為。店主若缺乏專業知識,容易將這些行為誤認為是「休息」、「玩耍」從而無視動物已面臨環境及心理上的壓迫

  • 刻板行為:指的是被限縮在單一環境下過長時間的動物為了解憂以及應付無聊時所作出的一系列行為,這些行為通常是長時間且時常重複的,嚴重者甚至涉及過度理毛或自殘。

資料來源/林婷億

爭取設立專法 打造友善空間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林岱謹。攝影/陳亮至

董冠富表示,衡量寵物咖啡廳的好壞,應取決於每個個案的獨特性,若是店家有意讓店內寵物和客人進行良好互動,例如將中途之家與寵物咖啡廳結合,這樣良性的經營方式不僅不應該限制,反而要支持甚至加以補助;若是相反的情形,就應該要加以譴責並處罰。

林岱謹亦認為,消費者在入店消費前,應先以店內動物的權益為優先考量。對消費者而言,在寵物咖啡廳內可能只是簡單的互動及拍照打卡等需求,但對動物而言,卻要承受著極大的壓力,在營業時間內被迫要與大量的客人做互動,影響動物的正常生活作息。 

林岱謹也提到,若是發現店家有疑似對店內動物有虐待的嫌疑,或是環境打理不周的狀況,可以將店內的擺設及動物狀況先拍照存證,再將這些照片傳到動保處的諮詢信箱,將會有專家分析該店家對待動物的方式是否合理,以及該店家的環境是否合乎標準規範。  

邊喝咖啡邊逗弄與貓咪互動。攝影/陳亮至

綜觀寵物咖啡廳類型業者以「家庭寵物」為由,將動物安置在工作場所,但店內的動物每日與顧客互動的情況,實際上早已經逾越「寵物」的定義,反倒更接近展演動物的模式,兩者缺乏明確的定義導致法律管制上的困難。

再者, 特種寵物的飼養風氣帶動特種寵物咖啡廳的商機,有店家更鼓勵消費者購買及飼養活體,卻忽略特種寵物本身的習性以及對環境的適應力,飼主在缺乏先備知識的情形下,容易出現飼養不當或肆意棄養的現象,對生態平衡造成極大的傷害。 

寵物咖啡廳潮流自20年前流行至今,此種結合動物及餐飲的商業模式早已非特殊個案。相形之下,動物園或海生館則必須經過專業評估和鑑定後,方得准許飼養動物,且有定期對場地及動物身心理狀況進行審查與評鑑,藉此督促園方對動物的生活環境進行改善。

然而,寵物咖啡廳卻欠缺完備的法律,來約束業者對店內動物的照護及管理,極易導致動物被迫居住在不合適的環境當中。基此,設立專法不只便於監督管理,更可減少不良業者對動物的傷害。

 

看精彩融媒體報導:《寵物咖啡廳 療癒背後的真相

Posts created 6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