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文教生活

中小型劇團生存挑戰 表演線上化成趨勢

記者 吳幸宸、楊芷璐/採訪報導

藝文票房創新高 消費人口仍有發展空間

根據兩廳院2013年到2019年,藝文票券銷售數據報告的統計,2019年總票房達到13.6億,創下7來年歷史新高。但若以13.6億的票房除以台灣2300萬人口,平均一年每個人在藝文的消費上只有近60元,大約是一杯咖啡的價錢,顯示台灣的藝文消費人口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2013年到2019年節目票房。資料來源/藝文票券銷售數據報告、製圖/邱昱涵

複象行動劇場 收支不平是常態

「大橋1988」是一個以大橋町社區作為戲劇舞臺,結合實境與社區導覽APP的行動劇場,觀眾會戴上耳機,跟隨著故事在社區的巷弄內行走,演員也穿梭在其中,路人、街坊鄰居、老房子,以及一同參與的觀眾都成為這個故事的一部份。

《大橋1988》街區劇場,演員穿梭在大橋町社區的巷弄內進行演出。攝影/楊芷璐
《大橋1988》故事中的街區場景,復古的韻味帶著觀眾回到1988年。攝影/楊芷璐

這個表演背後的製作團隊,是由團長李承寯帶領的複象公場劇團,劇團發展至今已經有六年的歷史。表演方式主要以戲劇為主,主軸是希望與社會連結,曾經做過劇場演出、街區劇場、素人的參與式演出,之後加入擁有舞蹈背景的藝術總監,也開始做融合當代舞蹈的劇團表演。

這個行業不是比誰先出頭,而是比誰的氣比較長。

經濟方面他們提到,收支無法打平的狀況在這個產業算是常態,經營劇場本來就需要先付出一段時間與努力,才有可能得到回報,他們也在劇團發展的過程中,慢慢解決團隊的缺口,等機會來了就會被人看見,在這之前他們能做的就是把演出做好。

《大橋1988》開演前,演員於辦公室內化妝。攝影/楊芷璐

「品」愛情音樂劇  斜槓職位負擔重

由四位團員組成的品劇團,創立至今已有兩年,因為不想做等待的表演者,於是興起了創團的想法。而「品」最重要的概念是希望讓劇場成為一個說故事的媒介,邀請觀眾一同進入戲院,觀看有品質的劇場。他們以表演者為核心,充分讓演員把表演發揮到淋漓盡致,也注重故事,讓觀眾透過劇場中最單純的兩個元素,與表演產生共鳴。

品劇場《安庭》,獨角愛情音樂劇中的男主角,深情的演唱著他的愛情故事。攝影/楊芷璐

談到目前中小型劇團面臨的問題,團員涂佳吟坦言她曾在某次演出時,同時擔任演員及宣傳行銷兩職,但因為在工作量超出負荷的情況下,她無法做到兩全其美而忍痛捨棄了行銷的工作,導致票房沒有達到預計的成果。 因為草創期的劇團負擔不起過高的人力成本,導致團員們時常兼任行政職及藝術職的工作,能解決此問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擴增人員來減輕團員的工作量,但此方法是否可行還是取決於劇團有沒有資源、觀眾以及收入,讓他們的作品不斷釋出,讓更多人對他們產生興趣。

中小劇團挑戰多 線上化成趨勢

而在疫情的肆虐下,表演藝術產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寒冬,但也開啟劇場轉型的契機。 表演藝術聯盟祕書長李孟融表示,表演線上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這是未來產業競爭的挑戰,要如何讓觀眾把不會出現在生活中的劇場視為一種休閒娛樂的選擇,就必須在觀眾的心中留下記憶,透過線上平台的重複放送,把劇場的作品留存並推廣,讓原本就關注劇場的觀眾能再次接觸到作品,也讓更多對表演藝術有興趣的人有管道可以認識劇團,這對於推廣觀眾進入劇院頗有助益。

木工廠的師傅製作表演所需的道具。攝影/楊芷璐

對於劇場人來說,劇場是人與人很真實的交流空間,觀眾的每一個呼吸,每一個反應,都跟舞台上的表演互相牽連著,你會知道他們此刻在乎什麼,感覺到什麼,喜歡與否,每一場的交流都是無法被複製,是一件非常有魅力的事。 但如果劇場要永續經營,除了要跟上數位轉型的趨勢外,最重要的還是需要有觀眾願意買票進劇院,或付費線上收看,劇場的生存才得以延續。

 

延伸閱讀:

藝文工作者勞累 薪資與投入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