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時代網路與現實模糊的關係建立

記者 張嘉穎、廖子瑄、曾冠樺/採訪報導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愈趨便利,除了利用社群媒體如Facebook、Instagram等聯繫感情外,近五年來使用交友軟體的人數也逐漸增加,交友軟體的出現也為社交生活增添了「速食朋友」與「速食愛情」的選項。根據Sensor Tower統計,從2018Google PlayApp Store的非遊戲類型App下載獲利排行來看,交友軟體Tinder就佔各個排行前三名。

2018全球非遊戲類APP下載獲利排行。製圖/曾冠樺

隨著科技便利性及宅經濟作用,增加了人們使用交友軟體的可能性,而對於使用交友軟體的看法為何?根據記者所製作的問卷調查顯示,多數人認為交友軟體偏向消遣或交友的性質,而使用交友軟體後是否真的能夠在現實生活中建立關係?

根據問卷調查之使用交友軟體目的統計資料。製圖/曾冠樺

打破次元壁 是好是壞  

要想快速認識一個陌生環境,使用交友軟體可以是方法之一。曾郁惟是一位在英國留學的女學生,留學期間想透過交友軟體認識新環境,而她在高中時便開始接觸交友軟體,起初只抱著試水溫的心態,對於交友軟體上發生的事情不會多加在意,直到身邊使用交友軟體的朋友逐漸增加後,她才慢慢打開心胸,在網路世界認識興趣相投的朋友,甚至跳出交友軟體,在通訊軟體上互動。

想快速認識一個陌生環境,使用交友軟體可以是方法之一 攝影/張嘉穎

然而離開交友軟體後,卻遇瓶頸,雙方的聯絡頻率降低。如同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囇莉在解釋親密層度與開放層次圖時所述,當話題都由淺入深時,愈是揭露出更多自我,愈有可能因此疏離,當雙方意識到彼此有很許多不同之處,加上僅透過簡易的網路媒介聯繫,更是增加疏離的可能性。

親密層次圖,當雙方溝通趨向核心時,愈容易涉及個人隱私。 資料來源:鄭佩芬,2000年《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製圖/曾冠樺

曾郁惟曾經從交友軟體上發展一段現實戀愛,但她坦言,在台灣,許多人對交友軟體的既定印象是負面的,常認定使用交友軟體的目的是為了約炮,因為台灣社會對交友軟體的刻板印象,讓她不願向其他人坦承,甚至選擇隱藏這段從交友軟體上開始發展的關係;這段關係因為打破次元壁後,對方的過度依賴令曾郁惟心生畏懼而畫下句點。即使有過不好的經驗,曾郁惟表示,並不會因此排斥在交友軟體上認識新朋友,但也不建議身邊好友透過交友軟體尋找真愛。

掌握交友權利 避免關係中的不平衡

同為留學英國的陳禹岑,使用交友軟體近一年,第一個接觸的交友軟體是Tinder,對她來說,因為自己的興趣是聽團,在台灣使用Tinder可以認識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但當所在地換成英國時,她卻猶豫了,因為在國外使用Tinder的目的以約炮居多,而陳禹岑傾向讓交友軟體與現實有所區隔,因此交友軟體精準的區域限制,可能提高網友在路上相遇的機會,因而不再繼續使用交友軟體。

宅經濟作用更加劇了人們使用交友軟體的可能性,人們如何在交友軟體上的虛與實之間,排解寂寞? 攝影/張嘉穎

由上述兩位使用者可知,透過交友軟體在現實中建立關係是可行的,但建立與否還是取決於個人感受。黃囇莉對此表示,「交友軟體當作開始是不錯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需要時間成本積累,而交友軟體是一種低成本、低門檻的媒介,作為拓展人際關係或是突破社交圈的開頭並不為過,但在使用交友軟體時需要先了解使用的目的性,以及必須有足夠的危機意識,了解網路媒介可能因資訊造假而導致的傷害,她也建議使用前先審視自己對交友的想法還有與他人建立關係的價值觀,避免在使用交友軟體的過程中感到不平衡。

 

精彩融媒體報導:《「別誤會,交個朋友而已」 交友軟體的心理波動

Posts created 11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