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公衛

淡水河系河川特性 重汙染難根除

記者 許德輝、陳容萱/採訪報導

淡水河流域自1987年實施「台北區汙水下水道建設計畫」,以擴大截流的方式整治淡水河系。時至今日,根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以下簡稱環保署)的資料顯示,2019年淡水河系仍有將近3%的河段屬於嚴重汙染,其根源來自河川特性、生活廢水以及氣候變遷的影響,其中又以河川特性,使汙染難完整根除。

淡水河流域的分佈圖。圖片翻攝/Google地圖、製圖/許德輝

由大漢溪、基隆河及新店溪匯流而成的淡水河流域,是台北盆地的人們生活及社經發展的重要河川,經歷長期開發,與家用廢水、工礦廢水、廢棄物汙染等,淡水河流域的水質不復以往。

從華江大橋下拍攝的淡水河口,河水混濁。攝影/許德輝

近年來,經濟部水利署規畫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新北市又以淡水河系為整治重點,計畫在五股、泰山、三峽等地加強家戶汙水下水道接管系統設置,並加強河川截流能力,及延長各地汙水處理廠使用年限,願有效消減汙染源,改善河川水質。

河流特性髒水難排出

環境保護署水質監測處(以下簡稱環保署水監處)科員葉先生表示,淡水河流域中有38個水質測站,並每月進行水質檢測,檢測內容包含水中溶氧量、懸浮固體物、生化需氧量、與氨氮,由此計算河川汙染指數,以此判定河段的汙染程度,並分為輕度、中度、嚴重及未受汙染。

  •  河川汙染指數:(River Pollution Index、簡稱RPI)是用於評估河川水質之綜合性指標。RPI指數以水中溶氧量 (DO)、生化需氧量(BOD5)、懸浮固體(SS)、與氨氮(NH3-N)等四項水質參數的濃度值,來計算所得的指數積分值,並判定河川水質污染程度。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保署

根據環保署環境資料庫的資料顯示,2019年淡水河流域的河川屬嚴重汙染比例占2.6%,中度汙染占15.9%,等同於淡水河系有近19%的河段水質不佳。葉姓科員指出,位於新北市的華江大橋、忠孝大橋的水質測站為汙染嚴重的河段;同時,根據環保署水質資訊監測網的今年四月的數據,兩個測站的河川汙染指數高達5.8及7.5,皆屬嚴重汙染。造成汙染的其一原因,關乎河川特性。

經濟部水利署第十河川局規劃課課長葉兆彬指出,淡水河流域水質無法完全排除汙染的問題,原因在於河川感潮的特性。葉兆彬說:「汙染物會隨著河川往下游退潮,但漲潮時又會被推回上游,汙染的河水就會一直堆積在上游處,需要長時間來回,汙染的河水才會流到河口排出」,若有颱風或其他強降雨使河川流量增加,才能加速排出汙染。

  • 感潮:指河川出海口的匯流處,因受天體運行影響,海洋會出現具規律性變化的潮汐影響河口水位,河口的水位變化可上溯至河川中下游及上游河段,這種受潮汐影響河口水位變化的河段,稱為「感潮河段」。潮汐的作用使感潮河段中的水流為雙向,退潮時,水流的流動方向由河川向海洋排出,反之,漲潮時,水流的流動方向則由海洋流入河川。

資料來源/綜合整理

近十年淡水河流域汙染長度比例分佈圖。資料來源/行政院環保署環保統計查詢網、製圖/許德輝

葉姓科員也指出,除了河川感潮的特性,氣候變遷同為造成淡水河系汙染的因素。氣候變遷導致北部區域冬季的弱降雨減弱,造成河川基流量不足,間接影響水質惡化。且即便河川流量低,也無法排放上游水庫解決,雖能使河川汙染減低並增加基流量,只是大眾的水資源需求仍在,氣候變遷的問題變得無法解決,環保署水監處與各單位也持續討論方案因應。

截流接管降低優養化

淡水河流域影響大台北、桃園、板新及基隆的生活與工業用水,河水汙染造成生態傷害,同時減低排水設施的運作。葉姓科員表示,台北市家戶汙水接管率達八成以上,葉兆彬也說道,已補助新北市政府推動家戶汙水接管,讓廢水經過汙水處理後,再排放至河川。

葉兆彬也提到,仍有家庭及小型工廠未裝設汙水管線,生活廢水直接流向淡水河流域,使河水中的氨氮和有機物增加,造成水體優養化並導致河水溶氧量降低,生物會因溶氧量不足而大規模死亡。

過去政府機關對整治淡水河系建設許多設施,例如設置截流站在廢水道中,使生活廢水不直接流往淡水河流域,對防範汙染淡水河系有很大的貢獻。

除河川自然特性及氣候變遷的不可抗汙染因素外,台灣大學水工試驗所特約研究員黃國文表示,環保署每月監測一次淡水河系的水質,無法反映如流域中發現死魚當下的真實水質情況,若能在淡水河流域上下遊分別設置24小時自動水質監測器,且需有不同水深之分層監測,才能因應感潮帶來的誤差外,更即時了解水質的變化,並找出汙染根源,對症下藥。

新店溪河岸邊有許多死魚及垃圾,引發惡臭。攝影/許德輝

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黃宏斌提到,政府若要處理河川汙染,應整合各部署局處,成立跨局室團隊,只因各機關專業和管理層度不同,光河川汙染即需環保署檢測水質、營建署建立水利設施、水利局管理河川防洪等程序,若經過各方資訊和計畫層級整合,才能多方思考汙染和復原的各面向,成為最佳的整治方式。

葉姓科員也呼籲民眾,若經淡水河流域及河堤邊,不隨意丟垃圾是大眾也能夠保護河川的方式。黃國文也提到一句印度俗諺:「最佳的種樹時機是20年前,第二好的時間就是現在」,他認為民眾應隨時留意或參與河川生態相關資訊,並從現在開始關心河川,為淡水河系的保護和復原盡一份心力。

棲地破壞 多樣性降低

維護環境及生物多樣性,與地球生態系統循環息息相關,然而在淡水河流域的開發下造成生態變遷,使物種多樣性降低,甚至是生物滅絕,代表著生物棲地已然受到破壞。

黃國文表示,淡水河流域因長期水質汙染,及建築許多攔河堰,導致新店溪裡的香魚幾乎消失,且自從砂石禁止開採後,淡水河系中下游河床泥沙回淤,棲地大幅改變,原本在華江溼地渡冬的小水鴨也大幅消失,原因便指向於棲地的改變,水質的汙染也會造成鳥類死亡。

「保護四斑細蟌也等於保護淡水河系」黃國文說,四斑細蟌最早出現於五股溼地,生長在高莖植物的潮間帶濕地的感潮河段中,因棲地環境特殊,生存不易,因此成為指標性物種。只要看見並四斑細蟌,等同於見證物種的多樣性,而其也將維護淡水河系的生態環境。

為維護物種多樣性及流域內的生態棲地,黃國文提到,《濕地保育法》訂定「淡水河流域重要濕地保育利用計畫」,在淡水河流域內設立許多人工濕地及自然保護區,共同保育生態環境的永續。

曾參與過淡水河流域生態棲地復育的志工陳明祥表示,淡水河流域中下游的濕地是北部重要的鳥類棲息地,對於關渡紅樹林保護區解編、華江濕地的小水鴨減少等議題,雖能在網路搜尋,但無公開的完整資料供大眾討論,因此他希望公、私部門能規畫更多公民參與的機會和政策,以公民協力的方式共同完成生態棲地保護。

華江濕地內的生物已不復從前多樣。攝影/許德輝

黃國文建議,因淡水河流域橫跨台北市及新北市,如要共同策劃和保護淡水河流域實屬不易,不過棲地營造及流域改造是相互緊密的,因此他認為政府機關的橫向整合也相當重要,才能有更完善的措施及效率。此外,他也希望政府單位能做具系統性的生物和棲地環境的長期監測調查,保護生物也保留自然環境。

許多民眾會至疏洪河堤公園內運動。攝影/許德輝

整合跨部會 完善防洪計畫

淡水河系的三條支流發源於高山,河短坡陡,每逢颱風豪雨,洪水快速匯進淡水河,且基隆河匯流口窄小,加上海水漲潮的壅水現象,使上游雨水不易排流於海洋,下游低窪地區雨水也無法排進河川,造成淹水,也促使行政院及當年省水利局於1963年建立台北地區防洪整體計畫。

黃宏斌表示,淡水河流域的防洪計畫分為四大項,蓄洪:設立水庫儲存雨水;分洪:建立人工水道分流洪水;導洪:清理河道障礙增加洪水流速;束洪:興建堤防阻擋洪水外洩,除了調節河流以外,也為儲存水資源。

淡水河防洪計畫。製圖/張妤瑄

黃宏斌提到,並不是將河流河道整治好,即不發生洪水危機,通常颱風豪雨造成的河流雷諾數高達一萬以上,河道坡度也使水流加速。加上氣候變遷,降雨強度將越來越大,台北地區的市區排洪處理為首要問題,他認為路面的排放水口應要增大加高,但因鋪設道路並不包含水利專家,因此經常疏忽水的排放,造成長期的淹水可能。

「都市計畫一直在製造問題」黃宏斌說,政府民間建設時經常疏忽排水問題,導致後期若有淹水危險,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也無法拆除或補償舊有的建設,氣候變遷所增減的河水徑流量的處理已是困難,若再加上層層的都市建設造成的問題,將帶來數不盡的災害。他再次強調,防洪計畫應整合各部會,並由精通各項專業人士帶領,才能將計畫完善實施。

延伸閱讀:

淡水首條商業街 活化展現新風貌

探秘景美溪河川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