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財經科技

科技進駐農業 農民掌握天機

記者 吳靖慈、蔡佳芸/採訪報導

傳統認知中的農業,一分耕耘不一定能有一分收穫,看天吃飯的行業,進退由不得農民。而現今,一個由一群年輕人組成的團隊,透過研發感測器等科技產品,希望能幫助農民,一改當前困境。

民間有個農業科技團體,他們將微氣候的概念放入田間,使用在地氣象站、田間感測器、縮時攝影、即時監控儀表板等設備,幫助農民掌握到最準確即時的天氣變化,從最基本的日照、雨量到土壤溫濕度及電導度,掌握每一個細微的改變,蒐集並分析大量資訊,給予最適當的農務建議,讓農民不會再因不夠準確的氣象預測或突如其來的天氣變化而措手不及。

  • 微氣候:指一個細小範圍內與周邊環境氣候有異的現象。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在地氣象站幫助農民掌握更精確的天氣資訊。攝影/蔡佳芸

許多農民聽到智慧農業,就會希望遇到的問題只要架設設備就能立即解決,但其實並非如此,儀器的導入是用來發現問題的根本,並分析推導出最合宜的解決方式,至於是否能真的根除問題,都是需要農民去做改變和嘗試。

打破傳統框架,科技成為農民的生存之道。攝影/蔡佳芸

從團隊初成立至今,硬體的設備、資料蒐集,到軟體平台內的分析應用,一連串的服務都已十分的完善,但是農業的時間跨度極大,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種植期,短為三、四個月,長則一年、一年半,種植期一長,會影響收成的因素就會變得複雜,因此,要如何讓農民可以切身感受到使用這些設備及服務對於他們的作物是有效的,還需要大量的時間去做印證。

年輕力量將科技注入農業,帶領農業走出嶄新道路。攝影/蔡佳芸

農業科技團隊創辦人盧安邦表示,農業領域不乏有許多專家和佼佼者,但彼此間缺乏連結,讓科技進駐農村,除了最基本希望幫助農民更有效的提高作物產量及品質,更是希望能成為農業間的連結,農業各領域協力互助,讓台灣的優質農業走向國際。

農業各領域協力互助,讓台灣的優質農業走向國際。攝影/蔡佳芸

延伸閱讀

農業結合科技 青農返鄉不再靠天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