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家非無望 翻轉街友人生路

記者 張瓊文、張雅筑/採訪報導

在這個社會階級流動快速的世代,一夕之間「一無所有」並非不可能發生的事。台北市的街頭,經常能看到有群人們帶著一袋袋行李,以馬路為家、與這個城鎮共存,他們是「無家者」,沒有住所的這群人,經常被民眾覺得骯髒、不努力,然而,社會也並非具有足夠的友善態度來對待這些人。

民間有許多組織協助這些人重新與社會接軌,無論是提供工作機會,或是心靈上更多的陪伴,面對無家者的被汙名化,仍是一條需努力的路。

阿美姊(化名)是無家者,也是浪人食堂的員工之一。攝影/張雅筑

位於台北市松山區的饒河夜市裡,有間以幫助無家者和經濟弱勢民眾連結職場為宗旨的攤販,員工們雇用的都是無家者或經濟弱勢的民眾,店內的社工林小姐表示,在這裡沒有補助,讓員工們透過自己的雙手來賺錢,也讓無家者有機會可以在台北擁有租屋處。

店裡的員工阿美姊(化名)本身也是一名無家者,從30多歲開始在街上流浪的日子,阿美姊說,因為一場詐騙,最後只能和家人們四散在台北各處,樂觀的阿美姊也表示,如果未來有足夠的金錢,最想要和家人們重新住在同個屋簷下。

捷運龍山寺站旁的艋舺公園為無家者聚集地,平日上午就聚集許多民眾、無家者。攝影/張雅筑

像阿美姊這樣有工作的無家者並不是少數,有社工作出統計,7成的無家者其實有工作,多數是舉牌、派報等職缺,只是除了應付生存所需花費之外,實在無力再負擔租屋的費用,捷運龍山寺站旁的艋舺公園就是無家者們的聚集處之一,他們透過互相交流知道生活物資可以去哪裡領取,但是對於無家者們而言,需要的不會僅僅只有物資,需要的還有心靈上的陪伴,甚至是一份尊重。

捷運龍山寺站旁的艋舺公園為無家者聚集地,平日上午就聚集許多民眾、無家者。攝影/張雅筑
台北市社會局提供提袋給無家者,協助放置物品外,也讓市容更加整齊。攝影/張雅筑

無家者們的聚集處還有台北車站,車站的外圍有許多人把紙箱當成地墊,把行李放在一旁,直接以車站的牆角為家,這樣的景象,在遊客眾多而且身為門面的台北車站,形成了衝突的畫面。

無家者的生存與都市的市容陷入了矛盾,2017年年底,台北市社會局針對這樣的狀況,決策透過發放個人提袋的方式,請無家者們盡量把物品集中在自己的提袋內,試圖解決車站周圍遍布塑膠袋、紙箱的狀況,計畫實施至今,台北市社會局也回應,環境確實有獲得改善,但目前仍需社工不斷的勸導。

民間組織人生百味致力於提供貧窮民眾協助,辦公室牆上貼滿工作回饋紀錄。攝影/張雅筑
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阿德認為,「無家」只是狀態,是貧窮最後的樣子。攝影/張雅筑

以馬路為家的這些人,經常被冠上不努力、好吃懶做的稱號,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阿德認為,比起質疑這些人為什麼這麼做,更重要的是「思考」為什麼這些人這麼做。阿德表示,當無家者失去了社會情感上的連結以及對生活的期望時,「工作」不見得是他們盼望的,也因此,他們需要的幫助除了物資外,還有其他要素,需要社工們共同評估。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吳明儒指出,只要是正常體系的民主社會裡,就會有無家者的存在,政府無法全面地進行協助,還需由民間組織共同努力,互相彌補不足之處。

社會安全網的構築應要是是全面的,以無家者們而言,需要的是社會再多一些的理解,只要每個人多一點同理,就能為整體社會帶來更多溫暖的影響,沒有居所只是貧窮的型態之一,無論處於哪一種形態,所有人都共同生存在這個社會中,沒有人該被排除在外。

 

延伸閱讀:

饒河夜市擺攤 助街友重回人生軌道

【攝影報導】作伙來煮石頭湯 加入善待貧窮的社運

Posts created 4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