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解釋癌症數據 專家:得仰賴多方資訊

記者 宋秉謙、施元文/採訪報導

用新科技整合出的數據新聞套用在各項議題已趨潮流,如何正確這些數據解釋現象則成為關鍵!世新大學新聞學系碩士班於1月初舉行公民論壇,探討全台癌症趨勢的各項議題,兩份數據新聞分別從常見癌與非常見癌的角度切入,透過數據提出與現有癌症觀點稍有出入的看法。

會專家認同這些數據新聞有「喚起民眾關注癌症資訊」的積極作用,但他們也強調,解釋數據背後原因需要廣泛的資訊量,或得經過多方學者意見交流,才能更進一步達到客觀真實。

公民論壇於世新大學校內實習媒體「小世界新聞」粉絲專頁進行全程直播。攝影/王芳瑋

世新大學新聞學系碩士班於1月3日舉辦「唉?癌症:全台癌症趨勢與醫療資源議題,你知多少」公民論壇,主要透過兩份數據新聞分別談論「常見癌」與「非常見癌」,雖然癌症在我國新聞與關注度都相當多,而兩份數據新聞目的就是想提出現有癌症認知與數據不完全相同的部分,試圖挖掘更多被忽略的現象,並透過與會專家、學者的交流,完善數據新聞的缺陷。

癌症定義

首先,這兩份數據新聞在選題分類時,將其大略分成常見癌與罕見癌症,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指出,國際間對罕見癌症及非常見癌症定義相當明確,罕見癌症為每十萬人口發生人數6位以下,非常見癌則是發生率占每十萬人口6到12位。

她強調,由於台灣人口基數較少,媒體對非常見癌的報導不多,也沒有細分上述之不同,但罕見癌症和其餘非常見癌症的分野卻很重要,都會影響到後續藥物研發與確診治療。

醫療資源數據的解釋

至於醫療數據新聞最重要的步驟:正確解釋數據現象,先談引用較多數據的「常見癌」部分,主要著重在兩大領域醫療資源分佈情況、空污與肺癌之關聯。醫療資源分佈中,透過文字雲以及衛福部資料能發現,有別於媒體經常報導的「偏鄉醫療資源不多」、「偏鄉就診率低」,數據卻顯示如花蓮縣的醫療資源在全台名列前茅,且金門縣和嘉義縣等被認為是偏鄉的地區就診率都不低。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於公民論壇後的訪談提到對醫療數據使用的方法。攝影/鍾昀珈

蔡麗娟引用基金會的統計資料結合經驗指出,數據中呈現的偏鄉醫療資源比預想中高,背後原因可能是一般癌友在時間或經濟允許的前提,幾乎都會選擇前往大醫院診療,這類的病友就醫意願自然會讓偏鄉醫療資源使用率相對較低,才會出現花蓮縣的每萬人醫師數相對高於大都市,而這種現象也不易數據化。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癌症防治組科長黃巧文也解釋,偏鄉就診率等數據背後原因需要大量資訊知識,譬如數據顯示金門縣在歸戶後的就診率高,很可能與金門縣的人口組成現象有關,金門縣近年來的淨遷入人口數持續增長,但實際住籍人口並不多,而這些掛著金門縣戶籍、卻居住在其他縣市的人口就是數據中的盲點,這會導致就診率高,但事實上住在金門縣的人就診率或許沒那麼高。

無獨有偶,致力於癌症研究的癌症希望基金會研究發展部專員李芸婷也提出類似的觀點,她表示,數據雖然不會作假,但在闡釋數據時得輔以案例觀察,才能找出數據中被忽視的變因,因此李芸婷推薦,數據新聞更該配合實地深入訪談,更有助於解釋。

癌症希望基金會研究發展部組長李芸婷(左)認為,數據應結合實際案例與實地調查,更能夠發現真正問題點。右為共同受訪者教育宣導部專員李卓恩。攝影/鍾昀珈
空污與肺癌關聯的解釋

針對空污與肺癌關係,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專案助理教授江濬如就表示,由於現有學說還很難確切說明空污與肺癌的關聯,用近幾年PM2.5與肺癌死亡率相疊的數據不能完全反映出彼此關聯性,目前只能說空污影響大概與肺癌8%發生率有關,而且空污影響肺癌則需探討長期趨勢,雖說台灣空氣品質如數據呈現是逐漸下降,但肺癌成因可能得追溯回2、30年前的持續影響,對於近年空污數據的影響程度仍需謹慎解釋。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專案助理教授江濬如認為,空污對肺癌影響需探討的是數十年的長期趨勢。攝影/鍾昀珈
癌症醫療數據呈現「三低一高」

另一方面,非常見癌的數據研究能用低發生率、低就診率、低報導率與高死亡率的「三低一高」概括反映出非常見癌症病友的困境,數據顯示,近五年台灣癌症的總新聞報導數量逐年下降,若再細分從每月報導數量來看,報導五大癌症的新聞數量仍佔多數,其次則是抗防癌,相對來說其他癌症的報導數量偏少。

針對這項低報導率與低發生率,江濬如說明,政府單位主要注重可對抗或預防的癌症,對於臨時性病毒發作或是基因遺傳性的癌種並非關注要點,連帶媒體也不會過多報導這些癌症。 而上述這項論述並不代表政府不重視五大癌以外的癌症,江濬如認為,非常見癌的歧異性與難歸納都是政府不易統整預防的原因,若是關注太多,可能會參雜太多複雜的資訊。

非常見癌困境不只在台灣

談及高死亡率與低就診率,江濬如解釋,多數發現時大多已屬於癌症晚期或末期,治療一段時間後,多數患者已經離世,才會造成低就診率的情況。而就診率多因老人家的敏感度較低,或是病患不願意承認自己病徵所致。

黃巧文則補充,雖然過往一直有學者提出,對高風險族群進行提早篩檢,但是非常見癌種不論在確診、針對性藥物或甚至是治療經驗上,屬於根本性的少見,很難一一預防,種種原因都說明,非常見癌的困境並非因媒體或政府刻意忽視,而是一項不僅止於台灣,甚至在全球都是難解的困境。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科長黃巧文,解釋了安寧照護的真正重要性。攝影/鍾昀珈

此外,除了難解的三低一高困境,非常見癌症也探討到病友照護的醫療層面,對於過往常有「安寧照護就是失去希望」的迷思,黃巧文表示,要扭轉民眾對安寧的看法非短期可及,但政府單位正積極推動社區安寧與居家安寧,意圖透過社區的力量,讓病友在習慣的環境接受醫療照護,長期來說,政府預期能在醫療照護上更有效率地幫助更多癌友。

正確解釋數據盲點

整體而言,本次論壇中的兩件數據新聞都展現出原本期盼達到的效果:運用數據疊加找尋有趣的現象,而這樣的想法與呈現也都獲得專家、學者們普遍的稱讚,他們認同這類新聞,有助於喚起民眾對癌症常見觀念的重新認知。

不過,專家、學者也提醒,在提出這些有趣的現象後,針對如何解釋現象背後的意義卻得謹慎,得考慮其他外部變因可能導致的數據結果偏差,譬如說在特定鄉鎮市的人口組成盲點、又或是政府在現實層面考量後而不得不偏向注重可預防的癌種等,都可能形成數字盲區。

Posts created 354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