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開唱2】生態太脆弱?音樂祭的三方共生關係

記者 陳政宏、徐翊凡、謝欣澤/採訪報導

大環境造成台灣音樂祭體質不佳,2019年在各獨立樂團歌迷心中,壟罩一股亡國感。本文深入參與的「巨獸搖滾9.0」其中一個位於入口處外的表演舞台,就是以與亡國感發音近似的「芒果乾」命名,除了呼應流行用語外,也反映出台灣音樂祭的目前的窘境。

音樂祭停辦的原因,其實不如表面看到的簡單,音樂祭有如一個共生的生態系,在這個生態系中,樂迷、樂團、主辦方各自扮演供需角色。

音樂祭樂迷
在音樂祭的生態當中,樂迷是相當重要的角色。攝影/謝欣澤

音樂祭仰賴主辦方舉辦;樂團需要主辦方提供平台;樂迷期待樂團的表演,而樂團與樂迷則是主辦方舉辦音樂祭的主要元素。

這是在「巨獸搖滾9.0」當中,顯而易見的生態鏈,三種角色互相需要也可以互相解決需求,這樣共生的關係,維持著音樂祭生態中的平衡。

樂迷為什麼需要音樂祭?

享受氣氛,發掘新音樂,對於樂迷而言,音樂祭的存在是有這樣的意義。參與過大港開唱與覺醒音樂祭的樂迷「小何」,對於音樂祭是否吸引她參加的因素,她認為票價會成為因素之一,但還是要取決於「價錢與內容是否等值」。

她表示:「現在到處都有音樂祭,音樂祭需要有自己的在地特色或是品牌形象,若邀請的樂團與舞台每年都相似,就會減少前往的意願。」由此可見,音樂祭的創新或突破,對於樂迷而言,「內容品質」將會是考慮的首要條件。

音樂祭的風格與特色是吸引樂迷前往的因素之一。攝影/陳政宏
除了表演,音樂祭對樂團的意義

對於獨立樂團而言,音樂祭是宣傳與曝光的最佳時機。樂團「普通隊長」的貝斯手吳東燁表示:「很多來參加音樂祭的人,就是為了享受那個氛圍,不是為了特定團體。這對於中小型團體來說,是很好的亮相機會。」

相較於獨立樂團常展演的「Live House」平台,其所能帶動的人潮,往往都是特定樂團的粉絲,很難觸及鐵粉以外的樂迷。而音樂祭就像是音樂的大熔爐,包容了不同類型的音樂與樂團,同時也可以讓各種音樂類型都有機會被看見。

對於獨立樂團,音樂祭是宣傳自己與接觸不同樂迷的管道。攝影/謝欣澤

迷霧小鎮的主唱王芝苓也認為,音樂祭是讓她接觸獨立音樂的的第一步,如果沒有音樂祭,她就不會接觸獨立樂團、獨立音樂,也不會是迷霧小鎮的主唱。除了是音樂的大熔爐,音樂祭更像是帶領新手樂迷進入獨立音樂祭的燈塔。

音樂祭生存關鍵:走出同溫層與政府的影子

回歸現況,「巨獸搖滾9.0」已是巨獸搖滾音樂祭的最後一屆,巨獸搖滾的主要負責人音地大帝認為音樂祭要成功舉辦,場地與經費是不可或缺的兩大條件。

談及經費,他表示其中一個原因是市場還是不夠大,現今音樂祭數量多,多少還是有依靠政府的補助。「我覺得我們沒有達到真的把獨立音樂或是搖滾音樂,推廣給一般民眾聽的感覺。」他認為無法拓展市場,是導致音樂祭無法靠自己舉辦的原因。

樂捐救巨獸
地球革命電子音樂祭前現場執行超超,發起樂捐活動幫助主辦方。攝影/謝欣澤

對於這點傅鉛文則指出,音樂祭有同台競技的氣氛,樂迷往往會以此比較樂團演出的品質。對此,依照他的經驗,音樂祭在執行方面常面臨樂團品質不足,不同音樂節之間難以區隔的問題。這點就呼應到樂迷認為音樂祭需要重視質量的盲點,同時他也建議,音樂祭若要能夠永續,必須培養出能夠遠離政府的體質。

遠離政府對主辦方而言,是真正獨立的第一步。音樂祭的核心價值除了表現自我之外,更重要的是肩負音樂推廣的使命,在巨獸手中的那包芒果乾嗑完之時,民眾真正該思考的是如何把獨立音樂祭推出同溫層,讓他成為大眾接觸不同音樂類型的媒介,把音響開到最大聲,讓更多喜歡音樂的樂迷加入。如此一來也才能讓更多不同性質的音樂祭,在台灣各地各憑本事的生存下來。

 

精彩融媒體報導:《大港覺醒都收場 獨立音樂祭怎麼了?

Posts created 7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