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論壇】新住民語教育上路 張芳全:恐增孩童學習壓力

記者 羅立邦/採訪報導

108學年起,教育部為加強新住民子女之母語教育,讓小學生可從七國新住民語或本土語言擇一必修。對此,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將於11月13日舉辦「找回自己的母語」公民論壇,邀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教授張芳全到校與談,探討其預期成效及可能面對之問題。 

張芳全認為,實行新住民語教育代表台灣開始重視弱勢族群語言、尊重他者聲音。不但使學校的語言教育變得更加活潑,不再限定於一種或少數語言的學習,更能讓孩子從中了解更多國家的語言及特點,進而讓學生們學習尊重、關懷多元文化。

國北教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教授張芳全。照片提供/張芳全

但張芳全也表示,由於這是一門選修課,所以勢必會擠壓到學生在國、英、數等科目的學習時間,讓新住民語和其他科目發生競合關係,也可能讓許多本來語言科目就學不好的學生有更多學習壓力,產生語言學習的「惡性競爭」。

另外,在108課綱中,國、高中新住民語課程採學生自由選修。對此張芳全認為,學生若是脫離國小後就沒有銜接學習,再加上在生活中也鮮少使用、無從練習的話,很容易就會遺忘所學。

目前在台灣的小學教育中,已經有國語、英語、客語、閩南語、原住民語等語言課程,張芳全指出,今年政策實行後再加上七種額外課程,學校方除了將在尋覓師資上有困難,更可能會為了準備上課教材而疲於奔命。

教育部在偏鄉、離島等師資匱乏地區採「視訊教學」來上新住民語言課,對此張芳全坦言,語言教育不單單只是知識、文字的傳達,師生在課堂中的互動、肢體語言、感情交流也對學習效果影響甚多,若僅透過視訊教學,成效相當有限。

張芳全也認為,政府是基於新住民人口漸增及「新南向政策」等政治考量,才會訂定出此政策,但實際上目前教育部對於師資分配、實際執行、學習方式等都缺乏較完整的架構及規劃,未來政策也可能因效果不如預期或是政黨輪替,而被政府重新檢討,甚至是取消。因此張芳全表示,在配套措施不足的情況下,政策的執行還是過於倉促,效果有限。

不過張芳全強調,在師資、資源、時間允許的情況下,讓小學生學習新住民語並非壞事,但將其列為強制性課程,恐為學生、學校帶來大量壓力,預期成效也可能良莠不齊。

張芳全建議,若能將課程放到社團活動、課後時間來執行;或是讓新住民媽媽在早自習時,到課堂上一邊講故事一邊教學,透過這些較為輕鬆的上課方式,總體成效應會優秀許多,也較不會帶給孩子們太多壓力。

Posts created 2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