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到回收的紡織悲歌

記者 劉宥然、黃潔文/採訪報導

日常生活中,舉凡身上的衣物、裝飾用的麻繩甚至消防管線,皆不難見到紡織物的蹤跡。紡織品低廉且易取得,近幾年來紡織產業成本降低,再加上現代人喜新厭舊的消費方式,導致紡織產業成為名列全球第二大汙染產業,對土地、水源、空氣汙染的傷害僅次於石化產業。

夜市裡服飾店內參觀選購的消費者。攝影/黃潔文
紡織業對環境的衝擊

紡織品生產過程皆需使用到電、能源、水以及各類化學物質,基本可分為纖維製造、紡紗、織布及染整四大製程,每一環節都是對環境的一大傷害。

在製造紡織品的選材上,大昌製棉廠老闆陳明君表示,由於台灣土地幅員狹小不適合種植棉、羊毛和蠶絲等天然原料,因此以人造纖維占台灣紡織品原料的大宗。

雖然生產合成纖維比種植棉花所使用到的水更少,在製造過程中也不會用到農藥,但並不代表人造纖維就是一個環保的選項。

大昌製棉廠老闆陳明君正在製作手工棉被。攝影/劉宥然

人造纖維便宜且容易取得,現今有高達六成的衣服使用人造纖維,包含防潑水的尼龍,以及色彩牢固性好的聚酯纖維。

東豐創新研究中心處長林明望表示,在製造人造纖維時會先從石油提煉、投入化學原料並使用熔融紡織法,也就是加溫酯化成為原絲,之後再經由假撚做成具有毛感的聚酯絲成為紡紗。

台灣綠色和平組織專案主任蔡佩芸強調,人造纖維本身使用量若持續增加,會環境造成負擔。若把人造纖維的原料「石油」所造成的環境影響考慮進去,人造纖維的碳排量幾乎是棉花碳排量的3倍。

此外,人造纖維難以降解,在洗滌過程分離的微纖維會透過管線直接排放到河流及海洋,纖維所含的塑膠微粒需要花費數十年才得已降解,透過水生生物鏈循環,民眾最終會將汙染吃進肚子裡。

另外,在紡紗的過程中,常使用含有汽油、柴油、煤油等礦物油作為潤滑劑或溶劑,油滴過熱後導致礦物油形成霧狀氣體,並產生石煙廢氣,因而造成空氣汙染。

將紗透過編織、編結或集合成簇的方式製成布後,便進入對環境及人體傷害最大的「染整」製程,包括纖維漂染和紗線漂染等。林明望說明,製衣過程需消耗大量的水,染色過程同樣也需在高溫水中進行,其產生之有毒重金屬廢水會從工廠排出,由於構成複雜難以分解,造成水資源酸化,並隨著生態循環系統汙染土壤。

大昌製棉廠老闆陳明君正在製作手工棉被。攝影/劉宥然

以東豐纖維織染廠為例,排放的染整廢水經過處理後,大約有50%會藉由管道末端回去製程再利用。並依據行政院環保署水汙染防治法,工廠的自動監測設施需與高雄環保局24小時連線,若產生任何汙染,主管機關可立即得知並進行懲處。

為喚起大眾對於紡織業汙染的重視,綠色和平組織在2011年開始推行Detox為時尚去毒」專案,首先要求紡織品供應商淘汰有毒的化學物質來避免在染整的過程中危害環境。

國內目前都是在爆出染織廠使用的化學物質對人體及環境有害之後再加以管制,蔡佩芸認為,政府應以預警性原則審查,要求業者事先證明染織場所使用的化學物質無害,並修改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管理法,從源頭限制業者對化學物質的使用。

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課長邱俊雄則表示,紡織品的產出是一種市場供需的現象,在自由市場的體制之下,難以勒令管制。除了加強取締汙水和廢氣的排放之外,提倡民眾減少衣物、床單、地毯等紡織品的購買率,也是環保署積極推廣的面向。

舊衣變賣為社福團體助力

不僅是紡織製造過程會造成汙染,如何處理過量衣物所造成焚燒後化學纖維難分解、碳排放量增加等,也是環境面臨的一大問題。除了選擇直接丟棄讓衣物進入垃圾場焚燒,民眾也會認為捐贈至附近的舊衣回收箱,至少能夠幫助有需要的人,然而衣服進入舊衣回收箱卻是不知去向。

台北市議員潘懷宗。攝影/黃潔文

台北市議員潘懷宗表示,民間舊衣回收箱是由政府核准的社福團體所設置,並由政府監督及管理。然而,舊衣回收箱設置地點有公私有土地之分,設在私有地的舊衣回收箱並不歸政府所管,而公有地上若有未經核准的舊衣回收箱,一經察覺,隔天便會拖吊以作處理,積極取締。根據台北市環保局統計,目前台北市共核准54個社福團體,設置了1137個舊衣回收箱。

2016年底政府更將政府核准之舊衣回收箱外觀漆成灰色。環保局氣候變遷管理科長周立安說明,此舉不僅能使民眾更清楚區分回收箱有無經過核准,外觀上加設節能減碳圖示及其說明,更有著教育宣導的意義。

環保局氣候變遷管理科長周立安說明,此舉不僅能使民眾更清楚區分回收箱有無經過核准,外觀上加設節能減碳圖示及其說明,更有著教育宣導的意義。

至於舊衣回收箱內的衣服是否盡到捐贈之實,周立安則表示,成立社福團體需要資金的助力,從事舊衣回收能使社福團體藉由回收衣物經整理後出口變賣,所得一併回歸於機構內為公益用途做使用。

根據環保局統計,一個社福團體一季回收量兩萬公斤約為七萬五千元,能使舊衣經變賣後換成另一種形式支持社福團體經營。

然而,站在資源再利用的角度,環保局將回收變賣視為貨物行為,因此對於社福團體將衣物賣到哪裡、如何再利用的處理,政府機關並不會加以管制。

針對上述無法管制舊衣回收狀況,今年起政府要求環保局每三個月將舊衣回收量與收益統計表回報,並刊登在環保局網頁,以便民眾了解北市各地區核准機構名稱、設置地點及舊衣回收後的數量與所得。

 

回收再利用 二手衣新生命

目前台灣舊衣回收量節節攀升,根據環保署統計,台灣從2015年的44044公噸的紡織品回收量到2018年增加到7萬0311公噸,成長近兩倍。邱俊雄表示,往年國內回收業者及各大基金會都以外銷東南亞和非洲的方式,達成二手衣的再利用。

台灣從2015年的44044公噸的紡織品回收量到2018年增加到7萬0311公噸。製圖/蔡采紋

然而中國近年來消費能力提升,購買衣物的數量與日俱增,導致舊衣回收量增加並以低廉的價格賣出,造成國際二手衣市場大跌。而台灣回收業者的人事處理、清潔費的成本往往比中國更高,造成國外業者不願收購的困境。

依國人目前汰換率高的消費習慣,往後幾年的舊衣回收量將不可避免地攀升。因此環保署也將朝著新方向拓展,除了繼續以外銷作為主要目標外,也想方設法以RDF(廢棄物衍生燃料)的方式利用二手衣。

  • 廢棄物衍生燃料(RDF)是一種將廢棄物,利用物理或熱化學的方法,包含破碎、乾燥、分選、摻配及造粒之技術,將廢棄物轉製為性質均一的燃料棒。

資料來源/工業技術研究院研究

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課長邱俊雄。攝影/劉宥然

邱俊雄解釋,燃燒纖維布料的熱值比一般廢棄物來得高,容易超出一般焚化爐所能負荷的熱值,導致運轉效能降低。但對於火力發電廠而言,熱值越高,發電能源轉化效率便越高,而舊衣能代替煤炭作為熱能來源,減少消耗天然資源。

雖無法完全避免燃燒衣物所造成的汙染,但藉由衍伸燃料技術的轉換,既能夠利用廢棄物,也能提高發電效率,兼具能源與環保之雙重效益。

除此之外,遠東新世紀研究發展中心正在研發將衣物回復成原始纖維的技術,與以往舊衣回收再利用、物理焚燒方式不同,是以「化學回收」方式將布料分解並重複使用纖維,達成循環利用的目標。

「化學回收」是指將衣服粉碎、清洗、加熱、熔融、抽絲及假撚加工後重新成為紡織原料,再次聚合成聚酯纖維,做成全新的衣服。

根據綠色和平組織統計,台灣每分鐘都有十件衣服丟到垃圾桶裡,若一件衣服多用12年即可減少24%的溫室氣體排放,綠色和平組織資深媒體與推廣主任李芳怡表示,為緩解紡織品大量製造,民眾改變購物習慣才是解決的根本之道。

綠色和平組織專案主任蔡佩芸認為政府毒管法應以預警性原則訂定:

Posts created 4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