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推廚餘減量 成效仍待努力

記者 向元玉、邱品禎、劉美佳/採訪報導
廚餘產出最大宗為家戶

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分類原則,廚餘分為堆肥廚餘及養豬廚餘,簡單來說就是廚餘煮熟後,豬隻能不能吃。堆肥廚餘包含食物外殼、殘渣、骨頭等,人類無法食用的都包括在內,輾碎後堆成肥料;常見的養豬廚餘像是生肉、生內臟、水果,只要是尚未腐敗或發霉的,生、熟皆可煮熟後給豬食用。

家戶廚餘分類表。製圖/蔡采紋

2018年度台北市環保局資料顯示,回收的家戶廚餘共計65285公噸,占年產量超過九成。台北市議員許淑華提到,常見的像是各級學校的營養午餐、吃到飽餐廳也是一大問題。

台北市議員許淑華提到,關於學校營養午餐廚餘可以如何減量:

民眾應正視廚餘過量

環保署在2003年將廚餘定為一般廢棄物,需進行強制分類。目前台北市的廚餘回收方式為垃圾車集運及一般收垃圾時間回收。社區定點集運,為環保局與社區合作,在大樓設置廚餘桶,由清潔隊定時回收。

根據環保署環保統計網資料顯示,2018年台北市的廚餘回收率為9.6%。廚餘回收率指以一般廢棄物的總量除以廚餘回收量。但廚餘也有可能隱身在別處,像是民眾、餐廳業者圖利方便,將廚餘傾倒在一般垃圾。

台灣廚餘堆肥資源化發展協會理事長孫書麟,解說廚餘發酵機的運作。攝影/劉美佳
台北市議員許淑華表示,台北市政府應對廚餘問題提出改善措施。攝影/劉美佳

台灣廚餘堆肥資源化發展協會理事孫書麟提到,政府會進行破袋檢查,發現平均下來,在一般垃圾裡發現的廚餘占27%至34%。許淑華表示,將廚餘傾倒於一般垃圾,雖可開罰,但政府卻很少進行取締。某餐廳業者也表示,其實自身廚餘不多,因此也會為了方便而將廚餘傾倒至一般垃圾中。

為了減少廚餘,台北市政府在2018年推動廚餘減量計畫,希望能夠每年減少3.3%的廚餘量,向民眾宣導惜食「想好再買、想好再煮、想好再點」。同時,與各部門合作,包括市場處、觀傳局、教育局等。

孫書麟提到,像是學校機關也必須定時向政府回報廚餘量。而各大超商、賣場、量販店也可以捐贈即期品或是在進貨上多做考量。透過部門合作,希望可從各面向減少廚餘。宣導旅館從業人員,捐贈剩食、食物打包的概念。

應具備惜食觀念

台北市雖推動廚餘減量計畫,但總體年僅減少3%,台北市長柯文哲在今年六月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減量還不如預期,未來希望公部門與學校機關達到零廚餘。但許淑華表示,零廚餘基本上無法達到,能做到的只有減量。

堆肥廚餘只要有吃就會產生,因此養豬廚餘在減量效果上較佳。根據許淑華提供的養豬廚餘減量數據顯示,自2018年計畫推出,從當年7月至12月,減量率合計約9%。

許淑華提供的養豬廚餘減量數據顯示,自2018年計畫推出,從當年7月至12月,減量率合計約9%。製圖/向元玉

許淑華提到,除了家戶,吃到飽餐廳廚餘量也很高。但目前政府無從對餐廳取締。她認為可以透過鼓勵店家的方式來減量,像是廚餘減量達到一定的量,可以提供獎金或是減稅。而民眾的部分僅能宣導惜食的觀念,從內而外減少廚餘的產生。孫書麟呼籲,政府有在做,也可與民間機構一同努力,而民眾應該也要有自覺,才能避免過多的廚餘。

廚餘處理難處多 不浪費才治本

廚餘其實不只是糧食的浪費,在處理的過程中也浪費不少無形的能源、人力及資源,對於環境增添負荷。廚餘若處理不當,有可能對環境、動物及人體造成更大的傷害。

根據不同的處理方式,廚餘可做成各種不同的資源,例如:堆肥、餵養豬隻的飼料、沼氣發電等。但沼氣發電目前還尚未普及,而由於近期非洲豬瘟的影響,將廚餘拿去餵豬會有很大的風險,所以目前廚餘處理主要都是以堆肥為主、也較為安全。

台北市木柵焚化廠廠長梁宏郎表示,焚化廠對於廚餘的處理,僅是投入貯坑暫置、攪拌、發酵。但孫書鄰提到,每個縣市收的垃圾裡面,平均有27%至34%都是廚餘,遠大於實際收到的廚餘。而這些被混在一般垃圾裡面的廚餘,最後就是被燒掉。

此外,他也表示,吃的東西有鹽有油,還有塑膠袋,那燃燒之後就會產生戴奧辛。不僅廚餘沒辦法好好被利用,還造成環境汙染,對人類健康及環境都造成很大的傷害。

  • 戴奧辛:被稱為世紀之毒,是因為具有急毒性,會透過呼吸和飲食進入人體內,且能在環境中存留很久,不會分解,也不會被微生物所代謝。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梁宏郎表示,焚化廠此種處理流程,確實會占用原垃圾堆置空間,但堆肥廚餘投入貯坑暫置發酵也有好處,因貯坑有負壓的環境,可防止發酵過程異味的逸散。目前在台灣專門處理堆肥廚餘的地方,除了焚化廠之外,主要都是地方清潔隊和堆肥廠,民間雖有不少人想做,但常會遇到民眾抗議太髒太臭就被迫關閉。

孫書鄰也宣導,大家要用自己的肚皮來拯救地球,食物夠吃就好、購買時選即期品、做好垃圾廚餘分類、關心剩食,能更有效地減緩廚餘所帶來的危機。

 

民間團體力推再製堆肥

環保署統計,全台廚餘產生量從201812月至20195月,已由5555公噸降為4783公噸。廚餘產生量雖有逐月下降趨勢,但數字仍龐大,由源頭控制排出量成效有限,民間團體仍積極尋找其他處理的方法。

據環保署統計,全台廚餘產生量從201812月至20195月,已由5555公噸降為4783公噸。製圖/蔡采紋

台北市大安區公館國民小學學務主任黃姮棻。攝影/劉美佳

台灣廚餘堆肥資源化發展協會與多所學校、社區建立合作關係,除推動環境教育外,也設置廚餘發酵桶。

台北市大安區公館國小學務主任黃姮棻表示,與協會合作期間,小朋友每天中午後,會利用午休或課程時間,用桶子蒐集學校廚房產生的生廚餘,自行攪拌後,倒至大型攪拌機裡攪拌,接著會以溫度計測量溫度,並記錄下來。

「這個計畫對孩子來說,可以去了解到,食物是很珍貴的,不能隨便浪費,假如有廚餘產生,廚餘本身也有效益在。」黃姮棻表示,透過此方式,能讓小朋友更重視環境保育。

然而,在校內設置廚餘發酵桶同樣有困難之處,黃姮棻指出,因為校內學生不多,同時也在宣導廚餘減量,最大的困難在於廚餘量過少,無法產生足夠的發酵溫度。

《廢棄物清理法》第五條,為妥善解決廚餘等有機廢棄物處理問題,環保署已積極朝多元化再利用方式規畫,包括生質能源、快速醱酵、禽畜飼料、分解處理、堆肥等,以逐年降低廚餘養豬之比例,達成「全分類零廢棄」之目標。

針對多元化的廚餘處裡方式,孫書麟指出,沼氣發電及廚餘堆肥都是很好的方法,而沼氣發電是一個趨勢,能夠消化量比較大量的廚餘。雖然產生沼氣後還是會有渣,但只要符合國家標準,就可以再利用。

國小校內設置廚餘發酵機。照片提供/台灣廚餘堆肥資源化發展協會
Posts created 10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