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新聞

重返九二一-打開時光膠囊,我們還記得什麼?

記者 朱家郁、梁愛群/採訪報導

周六的一大清早被手機的演習警報驚醒,9月21日,20年前的今日,有許多人卻連睜開眼睛都還來不及,就已經失去心跳和手心的溫度。如今20年過去,台灣媒體再度喚起這個議題,我們對於九二一的記憶,還有幾分呢?

帶著孩子來地震遺址園區參觀的民眾分享,除了當年在霧峰的天搖地動歷歷在目,包含自己就讀的國中都在一夜間淪為危樓,在手機、網路皆不普遍的背景下,連唯一的交通道路都被困住無法下山;緊接著的還有一系列的停水、限電,僅能依靠外來物資補足一些生活上的需要。經過二十年長大為人父母後,由於自己經歷過,也因孩子對於在學校的地震演練感到好奇、不斷詢問下,決定帶著自己的孩子來到曾經因地牛翻身而扭曲的土地上,希望讓下一代認知到救災準備的重要性。

地震園區將受災學校的操場封起,供民眾參觀。攝影/梁愛群
民眾在教育園區內排隊等候教育演講及乾糧發放。攝影/朱家郁

 

『台灣人啊,總是一副沒有遇到就事不關己的樣子。』

特種搜救隊副隊長黃博村。照片來源/內政部消防署

有一位消防弟兄在挖開土礫的時候,看見一位母親抱著孩子的蜷曲模樣,因為聯想到自己的妻兒,頓時不能自己。

當年在中寮指揮震災的特種搜救隊副隊長黃博村表示,即便是場面見多了的救難隊,對於當時一具具散落在各處的大體的畫面,亦不忍心直視,許多同仁更因而造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心寒啊」他說,「咻咻的風一吹過,空氣中全瀰漫著屍臭味,你能不寒嗎?」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又稱創傷後遺症)是指人在經歷過情感、戰爭、交通事故等創傷事件後產生的精神疾病。其症狀包括會出現不愉快的想法、感受或夢,接觸相關事物時會有精神或身體上的不適和緊張,會試圖避免接觸、甚至是摧毀相關的事物,認知與感受的突然改變、以及應激狀態頻發等。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南投縣爽文國中教導主任也回憶,當年地震發生時人在金門當兵,一接到消息就趕回來關心,只見路上滿是災難片的景象和燒焦味。「學生抱著我問,我爸爸沒有了怎麼辦?」、「老師你會回來嗎?」讓原本抱著過客心態來此教書的他,決定幫助學生成立國樂社,分散他們因為災情不愉快的沉悶。

南投縣爽文國中教導主任王政忠發表當年協助受災學童經驗。攝影/朱家郁
救生不救死 成為無奈之憾

黃博村說,救災的時候不是跟時間賽跑,是跟命在搏鬥。

開挖前的每一寸泥土都要剛剛好,不然就會對傷患二度傷害;搜救的過程就是救生不救死,才來得及和死神拔河。

唯一所幸是,台灣在此次悲劇中意識到自己對於救援和地震的知識上有大不足,在2002年成立特種搜救隊,並學習、引進大量技術,才在八八風災、311大地震和台灣維冠大樓倒塌事件中及時到場救援,降低傷害,因此內心也很感恩九二一,為台灣帶來後續的學習。

九二一前後救難體系差異對比圖。製圖/朱家郁
災區晉升文創市集 檢視重建問題

2001年,地方政府將過去的地震遺址改為地震教育園區(原址為光復國中),園區隔壁就是光復新村-原為省政府員工的眷屬宿舍,地震後倒塌了大多數房舍,造成許多居民的傷亡,民眾因而被迫遷離。精省後政府將部分地區重建規劃為新市鎮,邀請有創意的青年和民眾來此建立一個熱鬧的市集,也讓從前的住戶可以回來走走看看。

值得注意的是,重建起來的市集另一邊,仍有許多人去樓空的舊房舍,有的破損不堪、有的歪斜顯得陰森,道路的兩邊同時呈現欣欣向榮和蕭條寂寥的樣貌,令人不禁思考,當年受災的那些人,是不是也像這樣,沒有受到完整的照顧呢?

當年因地震倒塌的房屋已部分重建為地方市集,光復新村。攝影/梁愛群

二十年前的現在,路上遍布著斷垣殘壁和驚魂未定的百姓;如今回到當時災害發生的街道上,除了少數未被拆除的舊房舍還在,早已不見關於地震的遺跡。只有附近的居民知道,哪一家人搬走了、哪一棟房子拆掉重蓋了,二十年前的那場夢魘,卻少有人願意再提起。

二十年的光景晃眼就過去,路上漸漸重回繁榮,九二一在台灣人民心中,是否遺忘得太快了呢?

地震園區旁未被拆除的受災老房舍。攝影/梁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