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資保護刻不容緩 全民意識不容怠惰

記者 馬偉康、沈芝伊、高祥寬、吳嘉瑩/採訪報導

台灣先後經歷原住民時期、荷據時期、鄭氏時期、清代和日本的統治,擁有豐富歷史底蘊,使得台灣建築洋溢不同文化色彩。但建築在時間洪流之下難免會損壞,如何保護這些歷史文化資產也成為政府及民間努力的目標。

文資保護需政府配合民間意識共同努力。攝影/吳嘉瑩

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文化資產可分為有形及無形。有形的文化資產可細分為古蹟、歷史建築、文化景觀等八種類型,而其中古蹟與歷史建築兩類最容易混淆。歷史建築可以遷移修復,但古蹟則是希望盡量在原址進行整修,相較之下,古蹟修復更加複雜。

台北市文化局建設科科長鄧文宗表示為了避免臆測性狀況發生,會先請文史專家先行研究。攝影/馬偉康

台北市文化局建設科科長鄧文宗表示,在建築物被訂定為古蹟後,政府會展開「修復再利用計畫」。但在政府接收前,可能原屋主有先行經過翻修,因此為了避免臆測性修復的狀況發生,首先會請文史專家先行研究,考察過建築物的原始樣貌及背景再開始修復。

古蹟的維護著重在維持建築原有的狀態,因此包含當初興建時運用的工法技術等都極期講究,為的是希望能最貼近其原始樣貌。

台北城市科技大學觀光事業系教授陳正茂指出,1970年代是台灣古蹟維護意識的開端,雖然當時民間文史工作者的腳步遠遠走在政府前面,但是沒有政府的相關配套措施,光靠民間的力量並不足以維護古蹟的完整。因此政府的支持,成為古蹟維護的一大關鍵。

然而,古蹟是否能為地方觀光帶來助益是許多人關注的問題,嘉誠旅行社導遊賴東玄提到,相較於自然景觀等旅遊行程,古蹟探尋較少有台灣民眾詢問。世新大學觀光學系教授劉松達認為,若是古蹟長年閒置缺乏維修,古蹟周圍更容易雜草叢生,如此自然會降低觀光客的來訪意願。因此他認為,古蹟的修復是帶動古蹟觀光的必要條件。

台北城市科技大學觀光事業系助理教授盧慶龍認為應該要透過媒體喚醒民眾的重視。攝影/馬偉康

但對於該如何提高台灣人對古蹟的敏感度,台北城市科技大學觀光事業系助理教授盧慶龍認為,應該要透過媒體喚醒民眾對古蹟所代表的時代意義以及對歷史價值的重視,藉此提升台灣民眾對台灣的歷史認同,增加文化素養。

台灣觀光協會秘書長田一修指出,現今的台灣文史大多採「館化保存」的方式,將這些歷史文物及古文化收藏在博物館、藝術館保存,但如此一來,便也失去了讓遊客身歷其境去體驗的機會。「如果能將體驗與當時的時空背景做連結,勢必能加深遊客的印象,也能大幅提升遊客的再訪意願。」

陳正茂則表示,若是能將古蹟在地化,以社區營造的的方式經營,提升居民對古蹟的認同感,再與當地的特色產業結合,便能提高古蹟的價值,透過現今的網路平台加以推廣,定能活絡台灣的歷史旅遊。

世新大學觀光系助理教授劉松達表示古蹟觀光景點作串連可帶動區域觀光效益。攝影/馬偉康

劉松達也提到,古蹟確實是吸引遊客來訪的理由,但若能將古蹟與其他的觀光景點作串連,提高地區古蹟及歷史文化建築的密度,增加單一古蹟周邊的服務,便可直接帶動區域觀光效益。盧慶龍則表示,加強導覽與體驗活動,將古蹟內隱含的文化加以包裝,可以擴大古蹟周圍的潛在商機增加效益。

台灣因地域位置特殊、多重種族群聚。擁有獨特的的歷史文化,但如果大眾沒有對於自己身處的土地沒有深入了解,社會便難以建立對這片土地的認同感,而這些歷史古蹟也會隨之失去它存在的價值。田一修對此談到,歷史文化的價值在於感受台灣與眾不同之處,這不僅是政府及民間文史工作者的責任,個人透過增強自身的文化素養,也能使台灣的古蹟在國際上發揚。

古蹟修復面臨人才斷層 建築技藝恐失傳

台灣的文化資產每年都在增加,光是古蹟、歷史建築等有形文化資產,目前在台灣就超過2000多處。可是,台灣的古蹟修復專業人士並不多,設立有關古蹟修復、文資保存科系的大學院校更是少之又少。古蹟保存已經相當不容易,如今專業人才在銜接上恐怕出現斷層,台灣的古蹟保存及修復之路該何去何從呢?

古積修復正面臨人才斷層。照片提供/台藝大古蹟藝術修復學系

鄧文宗表示,為了保持古蹟的完整性,文化局會找來具備相關資格、經國家認證的建築師以及廠商進行修復。但,由於當初古蹟建材是一些舊料工法,建築形式也較為古老,這些做法都已經被時代淘汰,所以要找到有經驗的匠師,本身就是相當困難的事,他認為人才斷層是進行古蹟修復時最棘手的難題之一。

台藝大古蹟藝術修護學系助理教授范雅婷表示,目前台灣只有兩所學校設立大學部教授技藝課程,其餘皆以研究所為多,但古蹟修復及文化資產保存皆為相當專業的學問,大學四年的課程能否養成相關人才其實是個問題。

台北城市科大觀光事業學系教授陳正茂坦言古蹟修復建築技藝未來恐失傳。攝影/馬偉康

陳正茂坦言,現今多數年輕人都不願學習這種技術,加上原本的匠師年紀越來越大,修復古蹟的建築技術恐怕在不久的將來失傳。

根據1111104人力銀行顯示,古蹟修復師的薪資僅介於280004萬之間,范雅婷也表示,現今大環境不景氣、薪資低迷,年輕一輩在接受四年的大學訓練後,多少人還願意投入?而這些年輕人最後可能還是會選擇研究型的職位,而非實務修復人員。

范雅婷認為,台灣現今的古蹟修復人才斷層的原因,並不僅僅是老匠師凋零、相關大學課系稀少那麼簡單,而是政府是否應該從整個大環境去做修正跟調整?去建立全民有文資的基本知識、文資概念及守護文化資產的使命感。

 

國內旅遊意願低迷  政府推動補助專案

近年來,台灣人出國旅遊的意願超越國內旅遊,交通部觀光局為了鼓勵國內旅遊並刺激消費,自2018年開始陸續推出各種旅遊補助專案,而今年3月更推出了適用於4月至6月的「春遊補助方案」。但近年政府所推出的旅遊補助計畫是否能真正帶動台灣國內觀光,並有效吸引年輕人在國內旅遊也引發關注呢? 

盧慶龍認為,台灣人不愛在國內旅遊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台灣早期的教育并不重視當地的文化及歷史所導致,造成國人對自身的土地並不了解,反而外國旅客對於台灣當地文化、歷史,比起國人可能更興趣盎然。

目前就讀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的趙立新則表示,國內旅遊沒有多樣性,政府對於觀光區域交通規畫也很普通,而且國內旅遊不便宜,所以寧願多花一點錢出國旅遊。他坦言,近幾年比起在國內,他出國旅遊至少有78次了。

訪台旅客人次逐年增加。製圖/吳嘉瑩

 近年來由於政府以及觀光業者近幾年極力推廣觀光、拉攏遊客,如今來台旅遊人數大幅增加,尤其東南亞遊客和昔日形成極大對比,加上國內旅遊部分也在政府的補助推動下有一定的成績,田一修坦言,今年可說是觀光旅遊的收穫年。

田一修認為,青年旅遊補助計畫應該為不同收入階層的年輕人,提供相應的補助,如此才能有效增加他們在地旅遊的意願,進而創造旅遊風景年輕化,有效帶動國內旅遊經濟。

田一修對青年旅遊補助的看法
Posts created 3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