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百年傳統工藝 藺編文化的生存與挑戰

記者 林欣妮、謝孟軒/採訪報導

藺草編織是百年歷史的傳統文化,其重心位於苗栗縣苑裡鎮,隨著時間流逝,藺編文化逐漸沒落,該如何延續這項傳統工藝並推廣出去,是藺編面臨的考驗。

藺草是藺編的原料,主要生長在大安溪以北苑裡溪以南的區域,和水稻一樣是以插秧方式種植。

在過去興盛時期時,藺草田有幾十公頃,根據台灣藺草學會的說法,截至目前,苑裡種植藺草的面積剩不到兩公頃,藺草的生長和採收也深受天氣的影響,對此,台灣藺草學會理事長黃增楨表示,藺草生長除了要有充足的水源外,也需要炎熱的天氣,秋冬的東北季風也會影響藺草的生長。

隨風搖曳的藺草田就位於苗栗縣苑裡鎮。攝影/林欣妮

苑裡藺草橫切面為三角形,屬淡水草、草質柔韌有彈性、吸水能力強,且曬乾後有草香,工藝家呂錦霞表示,苑裡藺草是一個很天然、環保的素材且是涼感材料中最好的,非常適合用於夏天。

藺編工藝是苑裡的重要產業,而蔡振豐《苑裡蓆歌》正是早期苑裡婦女從事編織的寫照,其中有一句「人重生女不生男」,除了與傳統重男輕女的觀念背道而馳外,也凸顯出藺編的重要性。

到了日治時期,藺編更成為僅次於糖和稻米的第三大出口產品,此外,藺編原本主要是平面編織,但1897年有一位洪鴦女士用藺草編一頂帽子,從此之後,藺編的形式從平面轉變成立體。

專心從事藺草編織的編織者。攝影/謝孟軒

隨著西元1971年後的工商發達、產業外移及國外廉價草編工藝品進入國內等因素,使藺編產業岌岌可危。

對此,苑裡人開始想辦法延續這項傳統手藝,黃增楨提到,除了和國小合作外,也透過導覽、DIY、深度體驗、愛藺工藝獎和在國內、外舉辦展覽等活動,讓更多人認識藺編。

藺編製品藉由設計轉型精緻化。攝影/林欣妮

即使透過許多方式推廣藺編文化,但藺編強調手工且學習藺編需要時間,因此傳承仍有難度。對此,呂錦霞表示,除了缺乏年輕人加入外,一般藺編課程期限頂多是36個小時,若要長時間學習藺編,則需要政府配合。

雖然藺編要重回昔日的輝煌時期仍有困難,但這項百年傳統不該被遺忘,透過民間及政府努力,才能讓藺編文化延續下去。

藺草編織不只需要花費時間更強調手工製作。攝影/謝孟軒
Posts created 4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