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夏族人世代的延續—巴斯達隘(矮靈祭)

記者 林于暄、根悅翎、劉怡諆、王瑄/採訪報導

近年來,賽夏族矮靈祭吸引許多想對原住民文化擁有更多認識的人們,每年參加人數更是節節高升。不同於社會大眾的認知,本該歡樂慶祝的原住民祭典,賽夏族的矮靈祭卻是環繞沉重、悲傷的氛圍。矮靈祭從古至今,口頭傳下了族人們對自身文化的認同與意識。

揭開矮靈祭神秘面紗

巴斯達隘又稱為矮靈祭(Pas-ta’ay),是賽夏族的傳統慶典,舉辦的日期為秋後收穫季,兩年一小祭十年一大祭,有別於其他歡慶的豐年祭,矮靈祭在是莊嚴肅穆的氛圍下舉行。

矮靈祭的由來是有關於賽夏族人與矮靈(ta’ay)們之間愛恨情仇的故事。賽夏族矮靈祭最初原型為收穫祭,是賽夏族人對矮靈們表達感謝的方式,由於矮靈們擅長耕種並教導賽夏族人農耕,因此矮靈是賽夏族人最重視的異族。然而,賽夏族人受不了每天被矮靈用巫術捉弄,於是長老提出毀滅矮靈。最後,剩餘存活的矮靈威脅賽夏族人需學會矮靈的祭歌、祭舞並誠心懺悔否則將詛咒賽夏族人不再豐收。

 

持續三天三夜 矮靈祭到底在做什麼?

矮靈祭主要祭典分三天三個階段,分別是迎靈、娛靈以及送靈,需要準備糯米、殺豬來供奉矮靈,族人將跳舞唱祭歌,一連三夜。

賽夏文化工作室擔任文化研究學者的根阿勝表示,祭典前期的預備從主祭、長老跟族人共同開的河畔會議開始,河畔會議是讓所有人圍圈在溪邊席地而坐,討論今年的工作分配、經費支配還有檢討前年矮靈祭需改進的地方,一旦會議結束,所有「恩怨」必須放下,不能再相提惡言,是河畔會議最重要的精神。

製表/劉怡諆

祭典過程中由南北賽夏族群各派一位主祭共飲杯酒,正式揭開祭典序幕,全體族人穿著傳統服飾開始吟唱祭歌、跳臀鈴舞從午夜到隔日天亮並重複持續到祭典結束。

第一天的迎靈只能有朱姓族人才能參與,因為相傳以前存活下來的矮靈在教授族人唱祭歌時是朱姓家族最快學會且一字不漏,因此朱家成為矮靈祭的主祭。由朱家媳婦準備米糕、魚、肉和泉水由朱姓主祭拿到祭屋獻給矮靈享用。

 

何時能看見族人圍成一大圈手舞足蹈?

第二天的娛靈,舞蹈的編排相傳是根據賽夏族人與矮靈們之間互動的模式,像是矮靈拉著賽夏族人去耕種就會已快速的舞步呈現,到哀戚之處會漸緩舞步,以跳躍式動作表示驅趕矮靈。不論舞步如何呈現,共同點是族人們身上都會配戴臀鈴(Tabaa’sang),由竹管與薏米珠穿綴而成是祭典聖物之一,起舞時隨著臀部前後搖擺竹管間撞擊發出清脆鏗鏘聲意謂著提醒族人勿忘矮靈。

賽夏族人與遊客共舞,進行祭典。 攝影/根悅翎

跳舞的男子會扛著倒三角的旗子繞行,此物稱為肩旗是祭典聖物每個旗上有不同的姓氏代表來自各家。會場中主祭拿的是象徵權力和除病、保佑孩童平安的蛇鞭每次祭典結束需丟棄下次再做新的,另外只有在十年大祭才會出現的大祭旗,竹竿上綁著白色與紅色布條由賽夏三大姓男子各拿一支旗。

祭歌的部份不是輕快的歌謠而是不斷重複只幾段音節結構較嚴謹的歌曲,是表達對矮靈的愧疚同時也祈求族人平安,由於是慎重神聖的因此平時禁唱。

祭典結束後要到河邊送靈,約傍晚六時開始會進行連續性儀式像是伐榛木,此儀式是在榛木上結芒草,架高,年輕族人以跳躍方式摘芒草結,最後毀架將榛木折斷,往東方丟棄,象徵驅靈。從祭典開始到結束時時刻刻必須遵守禁忌不得違反,矮靈祭可說是賽夏族祭典中族人最敬慎、禁忌最多的祭典。

臀鈴。製圖/根悅翎
肩旗。製圖/根悅翎

 

族人的約定 驅邪祈福的芒草約文化

結芒草約原本是為在以前沒有時鐘與日曆的時代,賽夏族人在一起決定祭典日期後,會打一串芒草結作為記號,一天剪一個結,例如距離矮靈祭還有三十天就打三十結,時間到才不會忘記。

然而,除了約定時間這個用意之外,芒草在賽夏族人心中有驅邪跟祈福的象徵。因為以前通知矮靈來參加收穫祭時,需要射弓箭到矮靈們所住的彼岸作為信號,但某次射弓箭的人來不及往回跑就被矮靈抓住並掐死,於是長老利用芒草使射弓箭的人起死回生,才有了驅邪和祈福的意象。因此,現今在祭典中每位參與者都必須在手臂上結上芒草。

 

年輕一輩的族人普遍無法用族語溝通

多數賽夏的年輕族人,並不了解賽夏文化背後的涵義,尤其是長期在都會區的孩子,接觸族語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平常時都在桃園工作,身為年輕一代族人的楓立安表示,許多年輕人口外移,多數年輕人只能聽懂一點,但並不會說,甚至也有人聽不懂,對他們來說,回鄉參與矮靈祭活動就是對祭典很大的支持。

另一個原因則是因日治時代推行的皇民化運動,當時政策走向就是要廢除臺灣傳統的宗教信仰與文化,逼迫族人丟棄祖靈籃,有些族人不願意就把它藏起來,然而時間一久,也忘記當時將祖靈籃放在哪裡。而天湖的風家之所以還順利保留著祖靈籃,相傳是因風家有位擔任日本警察的祖先。

 

積極挽救傳統文化

身為世襲長老身分的朱家獨子朱正禮年輕時就跟著遠嫁至台中的姊姊到異地生活,然而母親的去世成為他的轉捩點。朱正禮意識到,身為賽夏族的一員,最終還是要回歸家鄉,去回饋族人,於是他毅然決然回到部落,開始學習族語和文化,繼承長老之位,目前也身兼巴斯達隘協會理事長一職,積極透過網路傳播,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到賽夏族。

長老朱正禮身兼巴斯達隘理事長職位。攝影/林于暄

面臨賽夏族文化、語言快速消逝的困境,朱正禮表示搶救文化是一項遠程的目標,目前先積極讓賽夏族孩子了解自己的故鄉和背景,慢慢地推廣至臺灣其他民族的人,未來宣揚到國際,讓每個人看見賽夏族。

關於族語的培養,賽夏部落中的小學除了積極推動族語課程之外,還有加入民族教育課程。族語課程的目的是希望能通過族語認證,對族語有一定的程度,更能夠跟長者溝通了解傳統文化而民族教育課程,主要由長老來分享神話故事、儀式的禁忌,也有實做陷阱、打糯米糕以及釀糯米酒等教學。

程的內容大多是將以前年長族人的生活經驗傳承給下一代因為長者們也意識到文化快速消逝,本來在族裡不提的禁忌與祭歌,現在也願意跟年輕一輩分享。

 

延續傳承三步驟
延續傳統三步驟。製圖/林于暄

對於傳承文化,當地國小老師風少鵬認為第一步是保存。不管是儀式的保存、族語的保存,基本但重要的是保存框架,以便後人能夠依著框架循序漸進,想要深入了解時才有個明確的方向。

他指出,再來則是要鼓勵年輕人經常回鄉,盡量參與族的大小活動,才有越多機會認識祭典、傳承祭典,也能凝聚年輕族人的意識。最後,再確實釐清活動背後的意義,否則單靠聽命行事去認識部落, 也很容易淡忘箇中道理,反倒無法達成保存的成效。

 

從觀光客角度看矮靈祭

時至今日,祭典儀式的參與者除了賽夏族人外,不少觀光客也會一同共襄盛舉。這之中有對父母特地帶著小女兒上山,只為了親眼一睹這耳聞許久的祭典。三人靜靜地坐在觀看區欣賞臀鈴舞,也等待稍晚能親身下場跟賽夏族人一起搖臀鈴。

另外,以前就對課本上矮靈祭的祭典活動充滿好奇的遊客呂紹宇,今年首次與賽夏族的朋友一同參與。對於祭典的形式,呂紹宇表示活動本身跟自己的想像落差沒有很大,比較驚喜的是賽夏族人的熱情,還有族人互相打招呼,「好像大家都熟識彼此的親密氛圍。」

親身參與過後,呂紹宇認為矮靈祭不再只是課文中幾行的文字敘述,而是賽夏族人共同的故事,也更加理解祭典對族人的意義,也希望未來能再更深一層了解賽夏族的文化與歷史。

 

Posts created 7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