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個人信仰作為刺青圖騰。攝影/程紀韶
文教生活焦點

草根藝術擺脫刻板印象 「刺青」成為風格展現

記者 程紀韶、項澤洋/採訪報導

「Tattoo」又稱「刺青」或「紋身」,用有墨的針刺入皮膚底層,為一種在身體上畫出永久性圖案或者文字的藝術文化。現代人常將刺青作為個人風格的展現,或者以此紀念具有重要的人事物,不再如同過去,將刺青與違反社會善良風俗畫上等號,大眾對於刺青的刻板印象逐漸減少。

刺青師常以人工皮當作練習。照片提供/AK Tattoo刺青師郭小姐(龜龜)
江湖兄弟的文化改革 建立合法的乾淨環境

近年來台灣刺青開始風行,不只年輕人將刺青視為流行與時尚,多樣化的展覽以及比賽也讓此文化更加受人矚目,不少台灣的刺青師傅更是透過此技藝在各國際賽事中奪得頭彩,「刺青」慢慢擺脫過去的負面形象,搖身一變為專業的藝術文化。

現任中華民國紋身總工會理事長李耀鳴。照片提供/中華民國紋身總工會

中華民國紋身總工會(以下簡稱紋身工會)理事長李耀鳴表示,台灣早期的刺青師傅大多是在監獄中學習到此技術,當時會將可取得的鐵製器具磨成細針,配上電動刮鬍刀的馬達改裝成為紋身器具,而顏料則是使用書法用的墨汁,即便工具相當簡陋,但當時刺青師的工藝比起今日絲毫不遜色。

長期以來,刺青總會讓人聯想到幫派分子,李耀鳴認為,是因為過去刺青文化是從監獄中開始傳承,產生「會到刺青館的人多少都跟黑社會有點關係」的想法。

但如今刺青文化開始從幫會、監獄向外擴散,刺青工作的場域也從監獄中延伸到了窄巷、民房,會刺青的人早已不再限定於幫派份子,李耀鳴更是首開先例建立刺青工作室,且透過報紙與媒體擴展紋身產業。

李耀鳴觀察20年來的變化,刺青文化從大眾陌生的領域開始被更多人了解,不只有許多繪畫科班的人才開始接觸、成為新興的紋身師,各式各樣新穎的構圖、配色技巧也不斷地與舊有紋身設計衝擊與融合,如今的刺青不再只有刺龍畫鳳,卡通圖案、鮮花插圖等風格也相當多元。

當初為了改善民眾對於刺青的刻板印象,李耀鳴選擇從「衛生」方面開始改善,除了在自家店面採用相當開放明亮的設計,在民國92SARS疫情爆發時,他也率領店內的刺青師在西門町街頭進行「義畫」,鼓勵民眾樂捐「消毒水」,希望打消民眾對於刺青衛生的疑慮;而目前也定期對紋身工會會員舉辦講習,希望能夠將刺青感染的風險降到最低。

隨著網路資訊的不斷開放,無論市場、視野都逐漸擴展到了世界的舞台上,而台灣紋身師最大的優勢便是對於不同的文化有著很高的接納度與學習能力,因此台灣的紋身產業才能不斷地蓬勃發展。

縱然產業前景一片美好,但因刺青業其特殊的服務模式再加上藝術創作的元素,政府各部門須以跨部會的方式協同管理,實行上有諸多困難,這也促成李耀鳴等業內人士決定自行籌組紋身工會,以彌補官方與業者的合作模式效率不彰而衍伸的各種問題。

在紋身工會的籌備期間為了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同時提供刺青業者能有個公開交流的機會,「台北世界紋身菁英博覽會」應景而生,促進國內外刺青風格的交流,對此李耀鳴提到,當時看見國外專業刺青師的不同手法時,也令他大開眼界。

博覽會的成功並沒有讓李耀鳴就此滿足,他說目前的當務之急是建立一套有公信力的紋身技術認證制度,並且讓認證合格的店家、刺青師能夠登記在冊,提供給有意願紋身的民眾可以有更安全、更專業的選擇,也讓台灣的刺青文化得以早日淡化幫派色彩,吸引更多人願意嘗試刺青。

 

浪子回頭 關公紋背時刻警惕
劉俊彥以個人信仰在背後刺下關聖帝君的神像。攝影/程紀韶

今年26歲的劉俊彥背後刺上威風凜凜的關公神像,很容易讓人將他與「道上兄弟」聯想在一起,但這片紋身對他的意義卻恰恰與此相反,對他而言,雖然過去曾有一段幫派經驗,但關公紋身是象徵著他迷途知返後的虔誠信仰。

劉俊彥從小住在民生社區,由母親一個人撫養他和患有聽覺障礙的姊姊,而哥哥則是被送到寄養家庭照顧,經濟的壓力迫使母親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工作上,平時也得花較多的時間陪伴姊姊。

劉俊彥左胸口曾經遭砍的刀疤。
攝影/程紀韶

由於缺少家長照顧,劉俊彥開始翹家與朋友四處廝混、拉幫結派,甚至在就讀國中時,只因打籃球時的爭執,竟演變成與別校學生五、六十人的大鬥毆,甚至有人因被刀械砍傷緊急送醫。

但此鬥毆事件並沒有讓劉俊彥得到教訓,不久之後,他招惹到有背景的「大人物」,遭到仇家追砍、身中兩刀,命在旦夕。當時焦急的母親只好撥電話給正在服役的哥哥,希望全家人能夠一起陪著他度過難關,或許是對全家團圓的渴望,激起了劉俊彥的求生意志,最後成功脫離險境,也讓他懸崖勒馬,結束逞凶鬥狠的生活。

劉俊彥口述在死裡逃生後浪子回頭的過往:

 

劉俊彥過去因為生長在不完整的家庭而十分缺乏自信,但死裡逃生之後,讓他感受到來自家人的愛與支持,以及冥冥之中感受到神明對他的護佑,讓原本沒有刺青的他,決定要將關聖帝君的神像紋在背上,除了祈求神明能繼續庇護他與家人,也象徵著他走回正途不再讓家人擔憂流淚的決心。

 

紋身不只吸睛 圖案展現個人理念

現今社會對於刺青的刻板印象逐漸消除,從小眾的次文化逐步變成被廣為接受的主流文化,許多刺青愛好者開始嘗試各種不同風格的刺青,不只可將風格劃分為日式、美式等特色,線條簡單的微刺青也在年輕族群之間流行。

因為喜愛動物而在手臂上刺下大白鯊圖騰。攝影/程紀韶。

目前在AK Tattoo擔任刺青師的郭小姐(龜龜)表示,刺青雖然是永久性的記號,但是否需要具備意義並非絕對,而是個人的選擇,許多人會因為喜歡某些圖樣,而決定將這些圖刺在自己身上。她舉例說明,許多年輕人現在很喜歡美式的復古文化(Old School),就如同台灣傳統的龍鳳刺青,美國早期也有廣為流行的刺青圖樣,像是老鷹圖案等。

而在郭小姐接觸過的客人當中,也有一些人是因為特別的人生歷練,而希望將紀念刻在身上。她曾經有一位客人是與丈夫刺上共同的情侶刺青,雖然這位客人並不喜歡這個圖樣,但她刺青的意義卻遠超過圖案的表樣。

除此之外,有些人刺青的理由則是與劉俊彥相同,將個人的期許賦予在刺青的圖案上,例如貓頭鷹的刺青代表智慧的展現,老虎則有威嚴、自信的意義。

也許現代社會對於刺青者仍然存在著些許的刻板印象,但這項文化已逐漸廣為大眾接受,許多人都樂於展現自己的刺青並引此為傲;而刺青師以不同的方式、精細的手法呈現設計理念,也使「刺青文化」逐漸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