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書店發展獨特文化 夾縫中求生存

記者 程紀韶、項澤洋/採訪報導

讀者透過實體閱讀,購買喜愛的書籍。攝影/程紀韶

獨立書店是一種社區型的主題式書店,規模較小,通常多為店主獨資開業,讀者以社區居民為主,經營者能與顧客直接地互動,使書店與小區間有著更緊密的聯繫。店內選書通常依據經營者的喜好而定,衍伸出其五花八門的風格,在大型連鎖書店、網路書城的夾擊之下,他們堅持以實體店面促進人與書的互動,貫徹自己的「讀書」理念。

連鎖書店崛起 獨立書店重視實體交流

台灣自70年代開始,大型連鎖書店以企業化的方式經營、新奇多元的行銷手法,創立起時髦、潮流的品牌形象,雖然比起傳統書店缺少一份人情味,卻擁有更標準化的服務以及大量進貨的低價,讓民眾在搜索圖書時能更加方便和便宜,尤其是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與擴展,連鎖書店提供了線上購書方式,民眾只要透過網站簡介了解書的內容,加入購物車、確認下單即可等待取貨,非常方便,這也使得傳統的書店逐漸難以生存。

實體獨立書店與網路書店比較表。

然而連鎖書店依然有缺點,其制式的經營讓選書大同小異,雖能提供大部分主流、熱門的出版品,但卻無法供給針對少數族群或特定議題的書刊。因此,獨立書店看準此市場,朝向主題化、社區性的方向發展,以專業、主題與深度的書籍,吸引關注特定議題的讀者,讓讀者能更精確地挑選到自己想要的書籍。以女書店(女巫店)為例,他們以女權議題為主張,因此店內選書多為女性書刊;而偵探書屋則以推理小說為主等。

此外,獨立書店呈現不同於連鎖書店的經營策略,將愛書人共同聚集在一個空間互相交流,而非系統化的販售書籍,因此也經常舉辦講座等活動,形成另一種獨特的閱讀風情。

二手書店規模小而簡,書籍種類繁多。攝影/程紀韶
開源節流 多元化發展是關鍵
根據文化部調查,106年民眾去實體書店次數的比例。製表/程紀韶

根據文化部發布的「106年台灣民眾閱讀及消費行為調查報告」中指出,就有將近四成的國人不曾去過實體書店,而購買紙本圖書的管道以連鎖書店59.6%的比例居冠,接著是網路書店的37.2%、非連鎖書店與獨立書店只占21.9%,由以上數據可知,現代人在網路發達與連鎖書店林立的狀況下,越來越少有機會踏入小額經營的獨立書店。

而多數人對於書店的印象也多半停留在誠品等大型連鎖書店,當有閱讀需求時會首先考慮至連鎖書局購買,或者直接上網搜尋想要的書籍,只有少數民眾會特地前往小型書店尋找書刊。

儘管獨立書店的存在有其獨特之處,但要在大環境下營業仍是困難重重,小資本的經營要負擔店租、人力與進貨成本,加上賣書利潤也不可觀,因此有許多店家不負重荷倒閉,但也有獨立書店找出屬於自己的一套生存之道。

「阿維的書店」老闆阿維表示,小間書店能以收購二手書籍的方式,壓低進貨成本,否則新書批價太高又易受連鎖書店影響,才會導致書店無法持續經營。面臨賣書利潤低落的問題,許多獨立書店也開始發展複合式經營,賣書的同時兼賣咖啡、飲料等,或者與藝術家合作賣明信片、貼紙等商品,以增加額外收入。

永樂座老闆石芳瑜。攝影/程紀韶

除了想辦法開源節流,「永樂座」老闆石芳瑜認為,小書店還是有自己的優勢在,像金石堂等書局,必須投入資金較多、規模卻又不夠大,當利潤不足以支撐成本時就容易撐不下去;而小書店投入的資金較少、彈性較大,再加上善用政府的補助措施,面對任何困境都有較大的轉圜餘地。

除此之外,石芳瑜也表示,小書店能夠做到與客人直接互動,交流書籍的內容,而非像網路書店或者連鎖書店,讀者只能自行閱讀簡介,可能會挑到自己並不那麼想買的書,這是網路與企業化經營辦不到的地方,也是獨立書店總是能吸引消費者回購的優勢。所以即便這些獨立書店不會座落於大馬路上,也不是大眾買書最方便的管道,甚至消費者無法選購到最新出版的書籍,依然靜靜佇立在各社區的小巷子中,用「溫情」打下自己的市場。

 

「合作社」突破書源困境 小書店用風格取勝
獨立書店發展複合式經營,兼賣明信片、貼紙等商品。攝影/程紀韶

幾十年來,台灣出版業市場逐年萎縮,經銷商也開始縮編甚至退出市場,與連鎖書店相比之下,許多小型規模的書店因為進貨量少而被經銷商拒絕合作。

獨立書店供書經銷平台辦公室主任蔡文力表示,許多書店失去穩定配合的經銷商後,也有些店主試圖直接向出版社談合作,但出版社的數量多不勝數,一一洽談對小書店的人力編制、成本來說是相當繁重的業務,多家書店業者為了解決經銷進貨的問題便籌辦了「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

蔡文力認為,「合作社」名詞或許對大眾而言比較陌生,但其實與另一個名詞「社會企業」非常的相像,同樣介於企業與公益組織之間,為了解決某種社會結構問題的非營利組織,目前總共有180名社員,包括書店主以及眾多專家、學者參與其中,致力於改善實體小書店的生存問題。

  • 社會企業:指一個用商業模式來解決某一個社會或環境問題的組織,例如提供具社會責任或促進環境保護的產品/服務、為弱勢社群創造就業機會、採購弱勢或邊緣族群提供的產品/服務等。

資料來源/社企流

相較於社會上對「獨立書店」的稱呼,蔡文力說,其實社員間交流更常用的是「實體閱讀空間」,他觀察到現在八年級中後段的年輕人,因為從小生活在網路資訊爆炸的時代,很容易在虛構與真實之間迷失,而小書店提供的正是讓人們與現實世界重新產生連結的空間。

永樂座內擺設舒適的閱讀空間,讀者能在此閱讀兼享用店內飲品。攝影/程紀韶

小規模的書店,往往能透過裝潢以及選書呈現出經營者的品味以及性格,紙本書的質感以及每間書店不同的氛圍、光線與氣味,甚至是在書店中流動的人們,都使得平時侷限在平面螢幕中的感官得以被釋放。

因此,「風格是一種商機」成為獨立書店的經營之道,除了常見的複合式經營,會員制的「Boven雜誌圖書館」以收年費的方式、不再賣書,對客戶而言,他們訂購的不僅僅是店內的雜誌,而是書店用雜誌所營造出的獨特風格空間。

儘管如此,Boven創辦人之一的周筵川表示,訂閱、會員制的收入並不足以支持整間店的營運,其餘的收入還有來自企業或政府機關委託給Boven的合作案等。

周筵川認為,雖然書店的經營模式隨著時代變遷也不斷創新,但保留「閱讀空間」這件事已然成了公共議題,在實用主義的影響下許多人都以金錢、價格作為衡量價值的標準,但感官以及文化的保存卻是難以量化的,在一個燈光、氣味、溫度處處宜人的空間裡享受與知識的不期而遇,或許正是現代人匱乏精神生活的解藥良方。

Posts created 7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