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塑膠汙染 危害人體健康

記者 王良博、楊穎婷、黃瑛琦/採訪報導

環保署於今年925日公布國內首份針對「微型塑膠」的調查結果,自來水、海水、沙灘砂礫及貝類中,都被驗出含有微型塑膠,且微型塑膠的來源大多是塑膠袋、寶特瓶等產品。

環保署官員說明,微型塑膠體積很小,不容易被過濾,且微型塑膠表面可能附著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對生態產生危害,透過生物鏈持續累積於生物中,也會危害人體健康。

根據環保署說明,微型塑膠就是微小型態的塑膠物質,民國97年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認為,尺寸在5毫米(相當於一粒米粒的大小)以下的微型塑膠,會快速被生物攝取,對生物的傷害比大型的塑膠碎片來的高,因此微型塑膠被定義為尺寸小於5毫米的塑膠碎片。

微型塑膠含量首次調查結果。資料來源/環保署、製表/黃瑛琦

環保署的報告中,針對全國89處自來水淨水場、7處養殖區及福隆、墾丁2處海水浴場進行調查,發現所有採樣點的自來水、海水、沙灘砂礫及貝類,都含有微型塑膠。調查結果顯示,海水中,微型塑膠數量為每1000公升有100018500個;沙灘砂礫每公斤262400個;養殖及野生貝類每公克0.25.2個。

在攸關民生的自來水部分,驗出的微型塑膠都是纖維狀,數量為每公升06根,清水的微型塑膠檢出率則高達44%,平均每公升有0.75根微型塑膠。

環保署指出,此次調查總共發現有12種材質的微型塑膠,包含聚丙烯(PP)、聚乙烯(PE等。雖然目前沒有判定微型塑膠來源的確切方法,但透過材質鑑定,可以合理推斷微型塑膠是由各類人造塑膠物品,進入環境中不斷裂解後產生,特別是長期、大量應用於餐飲、食品、製造業的一次用塑膠、包材與化纖製品。

究竟微型塑膠會對海洋生態、人體會造成哪些危害?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技正李宜樺解釋,微型塑膠因為體積很小,不容易被下水道攔阻,會直接進入水體或海洋,而且微型塑膠表面可能附著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對魚類等海洋生物產生危害,透過生物鏈一直累積在生物中,甚至影響到人類。

 

相關報導:

「環境不會給你時間!」環團盼具體減塑計畫

限塑從源頭做起 塑膠製品將絕跡

微型塑膠汙染 危害人體健康(影音)

Posts created 10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