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uble Pump女子籃球誌舉辦「運動女聲」,讓球員分享籃球生涯的甘苦談。照片提供/Double Pump女子籃球誌
運動

體育場上的性別平等──場上、場下的女子運動員

記者 黃韻文、郭怜妤、陳家悅、錢夏立、黃璽恩/採訪報導

十九世紀的社會,大眾普遍認為女性身體條件較弱,因此運動與女性可以說是毫無關聯。直到二十世紀,女性才開始逐漸出現在運動場上,不僅僅是體操,更出現在一些被譽為「男性化」的運動──像是足球、網球以及籃球等等。

許庭瑜表示自己本身較喜歡短髮﹝照片/許庭瑜提供﹞

然而,對於那些女子運動員,大眾通常都會抱有期待,期待她們能”Play like a girl.”,除了在球場上要能有好的表現以及高度的侵略性外,離開球場後也還能保有女性陰柔的特質。舉例來說,近期備受矚目的HBL女子高中籃球聯賽,在女子球隊中仍出現禁短髮令,規定球員們不能剪太短的頭髮,將頭髮留長保有女性特質,若違反的話可能需要罰體能。

曾經受到髮型限制的球員許庭瑜表示,當初球隊最早是規定要剪短髮,是為了避免打球的時候需要一直分心顧頭髮,「後來因為我們教練聽到有人說我們很像男子球隊,所以才規定大家都要留長頭髮。」

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教授陳子軒認為,教練會規定女子球員留長頭髮,有一部份原因是想要迎合主流文化(異性戀文化),希望女子運動員能保留一些所謂的「女性特質」。像是近期有關許淑淨的新聞報導中提到,希望許淑淨退休後能把頭髮留長化點妝並穿上裙子,多點所謂的「女人味」,從報導即可看出社會的氛圍仍希望女子運動員能保有女性特質。

 

焦點的轉變 從外表到運動場上

世大運期間報導關注點已從女子運動員的外表,轉變為運動場上的表現。Double Pump女子籃球誌的創辦人潘郡瑤說:「女性運動員的曝光對他們來說是好事,近幾年比較沒有特別地去強調她們的外表,而是將焦點放在她們的運動表現上,這也是我們所期望看到的。」

另外,對於女同志運動員公開性向,社會的氛圍也是漸漸能尊重與接受,例如女排國手陳菀婷在社群平台公開同志戀情後,媒體的報導皆採取正向角度,陳子軒教授說:「對於女性特質的定義我們開始比較多元化了。」

 

世大運後更受關注的女子籃球

2018亞運及世大運後,媒體對於女子籃球員的關注度也有所提升,原因可能在這二項國際賽事上成績較為亮眼,又或是因為多元的媒體增加後,使她們有較高的曝光率;以女籃為例,近幾年Double Pump女子籃球誌的創立,大幅增加了女籃的曝光率。

Double Pump女子籃球誌的創辦人潘郡瑤表示,當初創辦這個粉絲專頁,是希望讓喜歡女籃的人有相關資訊可以查詢。「沒有想到粉絲越來越多,團隊也對這個專頁更有認同感。」除了增加大眾對於運動場上的關注度,也喚起社會對於女子運動員的性平觀念,這是她們始料未及的。

Double Pump女子籃球誌舉辦「運動女聲」讓球員分享籃球生涯的甘苦談。照片提供/Double Pump女子籃球誌
女籃轉播的生態循環

早期體育台轉播仍以男子運動為主,以HBL為例,男子組在打預賽時就有電視轉播,不過女子組常要等到決賽才有轉播的機會,因此網友在2015年發起了「給我女籃轉播」活動,讓女籃賽事漸漸有較多曝光機會。

「現今大環境體制下,對於女子運動來說其實是不友善的,不僅止於女籃。」Double Pump女子籃球誌的創辦人綠弟表示,轉播單位會認為女子組的比賽較少人關注,沒有轉播也導致女子籃球失去曝光機會,間接使訊息不流通,會讓觀眾以為沒有女子籃球的場次。轉播單位為了利益考量選擇了收視率較高的男子組賽事,壓縮了女子組轉播的場次,會讓觀眾時常因沒有女籃轉播,無法得知相關資訊當然也無從關注起,自然收視率就相對下降,這可以說這是一種「惡性循環」。

台灣體育大學教授陳子軒認為政府資源在基層是有相當的差異。照片提供/陳子軒

不過如果親自到比賽現場看看,其實現場是有許多女籃的球迷,只是轉播方會以先入為主觀念認為女籃的收視率普遍偏低,進而減少轉播場次。潘郡瑤認為政府的角色佔據了很重要的一環,畢竟政府將HBL的轉播權賣給媒體,如何要求媒體平衡轉播時間,這些都是需要好好商討的。

陳子軒則認為,國家的資源在分配上對男、女運動員其實不太有差別,對政府而言,最高層級的國光獎金不會有太大差異,但就基層而言,像是棒球隊跟女壘隊所拿到的補助金可能就會有差異。針對籃球來說,女子超級籃球聯賽WSBL和HBL對於基層的訓練,以及資源分配上和棒球、壘球一樣是有差異的。

 

轉變中的體壇生態

現今社會對多元性別比較有想法,也出現了不同聲音不同取向的新媒體,而這些媒體的出現,帶給閱聽人更多面向的報導外,也增加女子運動員的曝光機率,她們的運動表現也能讓更多人可以看到。

媒體在運動中的角色也很兩面,可以聚集眾人對運動的狂熱,但也可能會產生反作用力,像是展現出女性運動員的性別認同或是外貌上的一些表現,與此同時也會與傳統文化主流的聲音產生碰撞,這樣的溝通模式對女子運動員來說無疑是一種雙面刃。在臺灣除了女籃外,還有許多的女子運動是不太受大眾所關注的,像是女足、女排等等。

Double Pump女子籃球誌創辦人綠弟說:「相對於其他運動,其實女籃算是資源較多了,而我們最近也在討論,希望之後能轉型成為台灣的espnW(外國體育賽事報導平台),不只報導女籃,而是全方位地報導運動,整合成專屬於女性運動的一個平台。」

除了Double Pump女子籃球誌外,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關注不同的女子運動,對於表現好的女子運動員,不再只關注她們的外表,我們可以期待,對女子運動員更友善的環境漸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