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邁入高齡社會 長照多樣化該如何選?

                                                   記者 劉昱廷、李依庭、陳慕珊/採訪報導

根據行政院內政部今年三月底的老年人口統計資料,臺灣65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的比例已突破14%,換言之,每七個人中就有一位是老人,遠高於高齡化社會定義中的7%。此外,臺灣老年人口的總數也高居亞洲第三,僅低於日本跟南韓,當社會中年長人口越來越多,代表長者照護的需求增加,品質和效率應隨之提升。

 

長者身心不穩定 養護型照護遇挑戰
照護人員細心關懷年長者。攝影/李依庭

因應社會現況,長者照護成為每個人家中都要面臨的問題。現今社會多數人忙於工作,為減輕自身照護長者的負擔,有將長者送往照護機構、聘請外籍看護來家裡貼身照顧長輩;又或者是有兒女不畏辛勞,親自在家照顧。無論人們為長輩提供何種看護型態,長者照護的課題與家庭生活如影隨形,如何選擇是對長者最好的安排,便因人而異。

臺灣有許多養護機構,機構內又因長者狀態的不同,區分為養護型與健康型,前者收容已無自主生活能力的長者,食衣住行與身體狀況都需看護打理;而健康型機構內的長者,多半能照顧自己的生活起居。如臺北私立景興老人照護中心即是屬於養護型,機構中長輩失智、中風,進食時也需要用鼻胃管輔助。

關於養護型機構的運作,護理師楊雅琪提及,會送到養護機構的家庭,大多是因為工作忙碌,無暇長期陪伴才出此下策,畢竟照顧失智老人常會日夜顛倒,不少家屬因此感到身心俱疲。

在機構內,護理人員便成為長者們的家人,長時間陪在長者身邊。楊雅琪也坦言,照顧上最辛苦的便是照顧長者的情緒,因生病離家所造成的壓力,讓長者的心情時常處於不穩定的狀態,照護人員也必須在這點上多費心。

「你為什麼不要我?我會好好控制自己的血糖,能不能不要把我丟在這裡?」曾有位長者在病床旁,對女兒放聲痛哭,因在舊有的觀念中,養老院往往與被家人遺棄聯想在一起,照護人員們都要花非常多時間去解釋、安撫,因為身心狀態已經退化的長輩,在情緒上更加敏感,所以楊雅琪認為,照顧好長者的情緒是照護人員最大的課題。

  • 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7%
  • 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14%
  • 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20%

資料來源/行政院內政部

復健師教導長者做簡單運動。照片提供/景興老人照護中心

談及「相處」,專業照護人員雖然能給予長者完善的生理照顧,但無法完全營造出「家」的環境,所以除了希望家人要常來探望之外,照護人員也會花不少時間陪伴長者;各個機構也會安排許多休閒活動活絡氣氛、增加樂趣。

景興照護中心最常讓長者唱歌、看電影,社福人員也會帶著長者玩團康遊戲,另外還有復健師帶他們做簡單的運動,機構也會安排出外踏青,帶著長者們走到戶外舒展筋骨,期望給他們更有活力的生活。

楊雅琪也笑說,苦中作樂是他們最重要的技能,因為照顧長者並不輕鬆,所以他們時常以玩笑等輕鬆方式,與長輩天南地北的隨意亂聊。

 

翻轉舊觀念 健康型照護成樂活新趨勢
年長者走出機構,外出活動、買水果。照片提供/景興老人照護中心

但長者的老年生活,只有依賴別人照護嗎?臺北市社會局老人自費安養中心則是健康型機構的安養中心,裡頭的長者平均年齡高達82歲,但長者們大多可以自己行動,每天也都能外出買飯、散步,機構的牆上幾乎都掛著長者們自己創作的畫作、拼貼。這裡的每個人都像家人一樣,見到彼此總能聊上幾句,臉上都掛著溫和的笑容。

安養中心的社工股長鄧啟明表示,機構希望能讓長輩保有「做夢」的能力,達到樂活的生活模式,同時也能翻轉社會對長者的看法。

他也提到,延緩老化速度是老人自費中心最大的目標,所以平時安排許多活動供長者參加,包含肌力課程、桌遊等活動,期望長者們都有照顧自己的能力,不僅讓大眾破除對養護中心的刻板印象,也能讓長者的老年生活更加豐富。

鄧啟明股長解說健康型安養中心的宗旨和目標。攝影/李依庭
自家照顧更安心 最好的藥劑是陪伴

雖然現今的養護機構都十分注重陪伴,但對許多長者來說,居家養老仍為他們心中的首選,不只能在熟悉的環境裡和家人們一起生活,也能在身心較安穩的狀態下得到妥善的照顧。

家住高雄、選擇居家照顧的劉貴珠就是一個例子,母親出了車禍後,身心狀況突然走下坡,一夜間便無法正常表達,常常忘東忘西;但因家人工作忙碌,身為大姊的她便擔起照顧媽媽的責任,將媽媽從老家接往家裡照顧。

她表示,只要自己有能力可以照顧媽媽,就希望能一直陪在她身旁,讓她知道家人們都很愛她;劉貴珠也坦言,因為要照顧媽媽,犧牲許多自己的時間,也沒辦法常常陪家人,只怕劉媽媽又再跌倒受傷,因此她的心力必須長時間花在媽媽身上。

雖然身心俱疲,但她也表示能時刻陪伴在媽媽身邊,天天帶她去公園走走、跟愛喝咖啡的媽媽一起去附近超商喝咖啡,看見她輕鬆自在的笑容,辛苦都不算什麼。

 

面對高齡人口 盼政府成最大助力

養護機構有照護人員24小時的陪在身邊,還有專業的醫療人員定期會來追蹤檢查;居家照護能夠讓長者在最熟悉的環境下被照顧,長者的心理狀態會相對安穩;而新興的健康型機構對長者來說也是個新穎的選擇。

每個長者和家庭都有最適合的照護方式,但最重要的共通點就是有人能「陪伴」在長者身邊。成為高齡社會的臺灣該著重在如何提升長照品質,不論在人員或是設施上,都能夠完善因應不斷上升的高齡人口比率,這也是政府面臨的最大課題。

護理師楊雅琪表示,若政府能夠給予更多經費補助,就能解除照護方的壓力,如此一來機構也能提升照護品質、更新相關的醫療設備、聘請更多的照護人員等,讓長者受到更妥善的照顧。大眾也期望周遭環境設施更便於年長者活動,而家屬們不論是用何種方式照護長輩,都應給予最大的陪伴。

Posts created 8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