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進現象後續 兩岸教育事業的觀察

記者 林欣穎、武承翰、黃宇綸、商嘉瑨/採訪報導

繼惠台31項措施祭出後,台灣民眾紛紛前往對岸尋求契機,在中國不斷對台揮手招募的同時,客觀認識中國是西進現象背後當今台灣民眾必要了解的重要課題。

黨政體制在校園 追求「世界一流」的高校目標

相較台灣或其他國家,中國秉持「以黨領政」的政治模式,共產黨的領導會無時無刻出現在人民生活中,所以在校園中會設立「黨委書記」的職務,進行黨政體制的管理方式,也就是黨委和行政並行。嚴格來說,校園中的最高領導就是黨委書記,可以進行重大決策。

現職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研究員王正解釋:「這是對岸一貫的中國特色模式,在國營企業、學院、系中、班級都會設立黨委;民營企業若是黨成員的數量達到一定,也會申請這套制度;在大學校園中同樣有入黨的制度,選拔最拔尖的人才入黨。」不過在行政、校務、學術上仍然是以校長領導,但黨政體制的實施,可能同時箝制校園意識形態,進行思想上的政治工作,確保政治議程能在黨委系統中順利進行。

而中國高校近年來提出「雙一流」,即「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大學」的高教目標,朝世界高校強國邁進。民國1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告高校進入「雙一流」建設名單,提出42所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其中包括原本也在985、211工程中的國內名校。

王正表示,以中山大學為例,他們提出「中大速度」計畫,發展的速度會非常的快。從規模、質量、學術成果、教師的科研突破、畢業升學各種質化和量化的指標評估,並且提出未來引進幾位新任教師等各項觀察,都是「中大速度」計畫中的重要指標。「中國高校教師的教課時數確實比台灣少,也不會去兼任行政職。」曾經在南京任教的鄭姓教師回想,這樣確實可以讓教師們心無旁騖地進行科研,使科研成果大幅提高,幫助進入「世界一流」的計畫更快速實現。

「大學不是學生的職業訓練所,要重視學生知識的養成。」相較於台灣的大學將一定的比重放在技能培訓,中國的高校更注重知識的養成,且會要求一定比例的學生畢業後去唸研究所。對於技職學院跟高校學院之間的關係,王正認為,中國不能走台灣過去把技職學院轉成大學這樣的老路,應該加大力度發展技職學院,社會亦應給予技職體系更多的尊重。配合未來「中國製造2025」,即在民國114年,中國將從世界製造大國躋身為製造強國的計畫,更需要大量、高專業度的技職人才,技職人員也漸漸受到社會重視。

相較於台灣的大學將一定的比重放在技能的培訓,中國的高校更注重知識的
養成。圖片來源/禁書網

兩岸教師研究環境比較 台灣也有優勢

中國是否真的有辦法提供台灣教師一個更優質的研究環境?對此,曾在南京審計大學任教的鄭姓教師表示:「從研究環境來說,台灣仍然是比較豐富的,雖然在中國任教不用兼任太多課,但是台灣政府提供較多研究途徑,校內的研究空間較多。」在中國做研究,可能面對資訊取得困難的問題,因為政府較為封閉,所以訪問過程也相對困難;而台灣的研討機會比中國來的多,在對岸,教師做研究很不容易,政府的研究計劃在撥發時注重人脈,往往是教師傳給自己的學生,如果台灣教師沒有人脈資源,那麼機會就會很少,所以兩岸在教師研究的利弊上,仍然有需要衡量的空間。

從資料取得的角度來看,鄭姓教師也表示,中國的網路搜尋系統是不完全公開的,所以在時間充裕但是條件不足的情況下,對於「量化」類型的研究是一項挑戰,因為數據不完全而出現資料抄襲造假的情況,同時也對學術倫理造成傷害。而台灣的教育環境比較西化,研究取向多元;相較於對岸八股的寫法,中國教師可能在檢閱很多文獻後,仍然沒有發現可以參考的資料,且在書寫的內容中要注意不能批判政府,批判性相對較弱。

「但我仍然可以從在中國任教的過程中取得實質的成就感。」鄭姓教師表示,中國的高教環境對台灣老師比較尊重,會邀請台籍老師一同參與會議、切磋分享,希望引進台師的經驗,帶動做研究的風氣。教導的學生也比較單純,互動一段時間後,師生情感較為融洽。「對於研究資料是否容易蒐集,具體來說要看是什麼專業。」王正分析,資料來源的多寡可能與自己的專業領域有關,如果是自然科學領域,當然沒問題;但若是政治、社會等議題,在資料的蒐集上就會相對困難。

高薪迷思? 更多的是同等化競爭

隨著西進現象在短期內突然火熱,讓不少台灣民眾認為中國即是一塊富饒的大地,所以渴望前去開發新事業,在媒體中呈現出赴中年薪百萬的觀念,是惠台31項提出後台灣民眾熱議的焦點。國人普遍認為只要前進中國,薪水勢必能翻倍成長,不過王正呼籲:「惠台31項背後,更多的是同等化待遇。台灣人民需要客觀地認識中國,跟中國民眾同樣競爭,因此台灣人民要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累積在中國的生活經驗,融入當地。」

只能說中國提供更廣泛的競爭場域,唯才是用,台灣教師在中國任教後的評量達標或超標,就能依照標準享有相應的待遇。而中國現今對於「高端技術」仍然是求才若渴,在科學、創新、金融、管理、高端物流、高端製造層面廣納各國專才,可見西進狂潮的背後,還是一個以專業能力掛帥的時代。

對西進利弊的觀察 台灣如何面對人才外流

「台灣人前往中國就業要適應口音還有簡體字,保險、醫療也是問題,更要注意可能沒有退休金,確定年薪前要先問所得稅……」,相較於台灣優秀的健保制度,中國的醫療或許會讓西進的台灣民眾感到不便。從物質的層面評估,中國的制度未必對西進的民眾有利。

「台灣對於教師的薪資待遇一定要提高」,王正分析,因為經濟不好,造成現在少子化的現象,人才是流動的,優秀的人才輸出國外反而可以證明自己的教育成功,不過台灣高教的經費真的太少,變成發展的瓶頸,面對大批人力西進,對台灣而言或許暫時解決就業壓力,但長遠來說對經濟發展依舊不利,台灣應廣納世界的人才,若解決兩岸當前的政治問題,中國的生源也有能力填補我國少子化的空缺。

中國高校近年來提出「雙一流」,即「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大學」的高教目標,朝世界高校強國邁進。照片/商嘉瑨

「大學學程若和職場緊密結合,加上政府提供計劃基金,鼓勵企業設立研發創新單位招聘青年人才,應該能有所改善。」鄭姓教師與王正皆認為,人才外流應該以總體結構面的角度去觀察。「本來可以合作,現在只能廝殺,廝殺的結果讓企業發展環境更加艱難,台灣的優勢也漸漸失去。」面對當前對岸大力的揮手,回到穩定的兩岸關係,秉持開放的態度,在這個人力撼動的時刻,仍有辦法展現台灣優秀的人才素質。

Posts created 4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