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飲背後-追本溯源更安心

記者 黃蕾、李昱潔、黃雅旋、鄭佩玟/採訪報導
台灣進口茶葉總量逐年下降  歸咎兩大因素

根據食藥署統計104106年台灣茶葉主要進口國以越南、斯里蘭卡、中國為大宗,占總進口量85.4%。由於我國茶葉生產量相對不足,需找國外同等級商品替換,一般罐裝茶飲以及手搖飲料店,多半使用進口茶葉或混調的方式來降低成本。目前越南主要進口綠茶及紅茶,而斯里蘭卡主要進口紅茶,中國進口普洱茶通常夾帶花茶,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會公會總幹事范德光表示,先前台灣與中國皆產花茶,但因我國人事成本提高而工廠外移,轉為中國進口,為避免過度走私,2015年交易窗口正規化將兩者進口量分別計算,數據顯示2015年台灣茶葉全體進口量遠比2014年低,其中衛福部檢驗報告揭露越南茶抽驗不合格率高,使越南茶進口量在2012年兩萬2000多噸的高點,逐年下滑至2016年的一萬5000多噸。經營飲料店的戴姓業者提及一般手搖店的茶葉來源主要以台灣為主,必要時仍會進口越南、印度、斯里蘭卡的紅茶,尤其越南紅茶為進口大宗,也因台灣無法大量種植茶葉,導致茶葉價格皆比進口茶葉高上許多。業者強調並非所有越南進口茶的品質皆低落,茶葉分成許多等級,國內眾多飲品商家也透過SGS檢驗評斷來掌握茶葉品質。

衛福部揭露越南茶抽驗不合格率高,導致進口越南茶總量自2015年開始下降。資料來源/台灣製茶公會、製圖/黃蕾、李昱潔
台灣各茶類進口比例圖顯示越南茶為進口大宗。資料來源/台灣製茶公會、製圖/黃雅旋、鄭佩玟
打破農藥迷思 茶葉稽查刻不容緩

進口茶葉引進國內前政府會進行邊境檢驗,自1044月開始,食藥署針對農藥殘留採逐批查驗,直至通過檢驗標準才允進口。台大園藝暨景觀學系教授陳右人表示國內茶葉與進口茶葉無偌大差異,消費者無須過度擔憂其安全性。而近年來國內農產品法定抽檢合格率高達98%,也因合格率高,稽查過程並未發現過多問題,為了提高檢驗效率,茶葉抽檢件數從4000件降至2000件,由衛福部檢驗上架商品,若商品上有產銷履歷認證或有機產品認證,農委會便可透過追溯系統作後續追蹤,雙重把關。

最易造成恐慌的無非是農藥殘留問題,陳右人表示,茶葉所使用的農藥以脂溶性為主,在泡茶時多數無法溶出。以我國標準,民眾一天飲用高達80公升的茶才可能有安全疑慮,由於大多數的茶葉無法直接食用,因此農藥殘留對人體來說並無明顯危害。然而茶葉在生產、製造過程中可能受到污染,陳右人建議倒掉第一泡茶後再享用香味四溢的茶飲。

  2017年三月衛福部發布增訂茶類農藥氟派瑞(Fluopyram)的殘留容許量6 ppm,引發民眾及環保團體不滿。因過去未曾有使用此農藥的經驗,深怕用藥後會提高人體健康風險。氟派瑞具殺菌功能,可防治赤葉枯病,故登記成法律用藥,先前業者未在茶葉上使用,因此食藥署並無嚴格訂定檢驗標準,然而當民眾看到其殘留容許量高於其他農藥數千倍,以及氟派瑞在動物實驗中曾讓小鼠產生腫瘤,心中不免擔憂。但陳右人提及氟派瑞的殘留容許量是經過研究准許的用量,是以人體可接受度的100倍以上換算,事實上數值仍極低,不必過度擔憂。

考量民眾觀感及疑慮,食藥署先刪除氟派瑞的殘留容許量,同時與農委會合作重新評估其檢驗標準及使用方法,考慮食安及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需求,同時將國際間的開放情形納入參考並重新討論。

認清茶種層層步驟 避免細菌滋生

就讀世新大學口傳系的張同學,老家位於埔里,鄰近鹿谷、魚池,是產茶的重要地區,耳濡目染下養成了喝茶的習慣,每天把茶當水喝的她,為求方便總是購買超商瓶裝茶或飲料店手搖杯,但飲用過程究竟有無暗藏危機?陳右人表示,茶葉確實有益於人體,現行手搖杯大多以現泡的方式販售,依然保有抗氧化能力;相對而言瓶裝茶因產製過程需殺菌,抗氧化能力較低。陳右人建議喝茶時需避免將茶葉浸泡至隔夜,易產生微生物感染的問題,同時因浸泡過久、濃度太高,沈澱物質堆積體內將影響健康。然而這並非無解,若將沖完的茶葉取出再將茶湯放置冰箱,尚不致此問題。

如何判定茶葉的好壞,戴姓業者表示各個茶葉種類皆有不同標準,並且味覺難以判斷其品質好壞,但可從有無SGS商標認證初步篩選。茶葉品種不同及浸泡長短皆有所差異,舉例來說,紅茶以酵素發酵,其烘乾溫度超過100℃ 即能達到殺菌效果,由於一般茶葉的含水量低於6%,一旦超過8%即可能孳生微生物。而中國普洱茶由微生物發酵而成,其含水量高達12%,本身較易孳生細菌,因此陳右人建議在飲用普洱茶前先清洗茶葉,煮沸殺菌後再飲用,另外冷泡茶放置時間不宜超過八小時,否則也會孳生細菌。現泡茶的溫度控管十分重要,當溫度接近室溫時最易生菌,應以100℃ 保溫桶維持高溫,制定三小時的時效,茶葉放置過久即應丟棄,維持品質。

台大園藝暨景觀學系教授陳右人表示應加強農產品的可追溯系統。攝影/黃雅旋
產銷履歷追溯系統 提高國人信賴

因應近年來農產品食安問題,政府為了落實永續農業,日前在農產品管理制度上,強制規定農業規範及驗證方法,如農委會統一建立農產品產銷履歷追溯系統,要求所有產銷價值鏈的參與者提供其參與過程相關投入物(對茶農而言為肥料、農藥等資材)的來源、產出物(對茶農而言即為所產茶葉)的去向,將產銷串連,在來源及產出的流程進行完整的資訊統整。為了使資料公開及方便日後追溯,系統也提供列印標籤等服務,透過這些基本資料紀錄,不僅拉近了農民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更提升消費者食用安全性。

相較於國際,台灣目前在茶葉檢驗上算是非常周嚴,現在也建立了追溯系統,農民購買農藥時需先登記,以便日後發生食安問題時能即時找出根源,然而事物百密總有一疏,茶在農產品中算是相當商品化,若政府能將此系統建立愈加完善,愈能杜絕不肖業者規避食安責任的情事發生。

生產履歷追溯系統圖。資料來源/農糧署、製圖/黃雅旋、鄭佩玟
Posts created 6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