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機場為台北市老化社區,里民的年齡平均值超過標準。 攝影/翁維伶
社會社福

高齡化問題來襲 忠勤里逆轉劣勢成功轉型

記者 翁維伶、呂姿昀、羅螢、陳昱安 /採訪報導

近年來,年輕一代單身、不育的現象大幅增加,根據歷年內政部「老人生活狀況調查」,比較二十年間的變化,老人的經濟來源由子女提供的情形不斷降低中,成年子女與老年父母共居意願也持續下降,這些都凸顯出老年人的居住與照顧問題。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定義,65 歲以上老年人口達總人口數之7%時,稱作「高齡化社會」,達到14%是「高齡社會」,若達20%則稱為「超高齡社會」。而臺灣也在1993年正式邁過這個門檻。內政部統計,到今年2月為止,台灣老年人口約占總人13.33%。台灣人口老化的問題日益嚴重,提升老人福利以及規劃長期照顧體系更是迫切議題。

台北市中正區忠勤里所在的南機場,是一個住商混合的都會型老舊國宅社區,獨居老人、外籍新娘與殘障人士人數比例高居台北市各區前幾名。社區內雖有知名的南機場夜市,但里民們都自嘲住在臺北市最繁榮的「貧民窟」。

台北市中正區忠勤里所在的南機場,是一個住商混合的都會型老舊國宅社區。 攝影/翁維伶

忠勤里里長方荷生與台北市臻佶祥社會服務協會合作,將社區內的將軍舊宅改建為社區的「樂活園地」,做為社區關懷新據點。樂活園地涵蓋的服務範圍廣泛,提供老人餐食服務、兒少課輔、青少年咖啡班、南機場借還書工作站、魚菜共生等社區服務,其中「老人送餐服務」為最大特色。

台北市臻佶祥社會服務協會幹事程先生表示,樂活園地一開始從老人「送」餐起步,志工會將食物送到老人的住所,後來演變成「供」餐,也就是在固定的點由志工發放便當讓老人領取,最後為了鼓勵獨老者走出家門,增進與人交流、聯絡感情的機會,發展出獨老者間彼此陪伴的「共」餐。

程先生提到,樂活園地曾有一位長輩,時常一碗麵或一個肉包便解決一餐,因為無法攝取足夠營養,導致身形日漸消瘦。自從來樂活園地共餐,餐餐均衡攝取大量蔬菜後,恢復了健康,也讓樂活園地的夥伴們越做越有成就感。

提及最需要幫助的地方,樂活園地也和大多社福機構一樣,存在經費不足的問題。程先生無奈地說:「經費不足導致我們在『人員調度』方面遇到瓶頸。在樂活園地,要做的工作很多,老人有空,但沒體力;年輕人有體力,可是他們更願意把時間花在外面的工作上。人力不足,加上主要的收入來自對外募款,在沒有額外的經費能聘請更多員工的狀況下,我們希望政府能夠提供給社區關懷據點更多的經費。」

目前在樂活園地的服務已經快達飽和階段,社區內的忠義國小,因為少子化的緣故,目前一到六年級只有六個班,總共才150多位學生,學生數量少,不少的空餘空間便提供社區場地放置補給品,程先生表示,希望未來可以規劃一個學校和機構合作的「社福大樓」,藉此改進空間不足的問題。

飛行少年的夢工廠 書屋花甲推動續食與關懷

三年前里長在社區裡開設了咖啡學習教室,提供飛行少年(諧音同「非行」,意指具「非常行為」的行為偏差)及患有學習障礙的學子,免費學習咖啡的機會,希望讓這些孩子再次找到自信。當時因為有四個孩子考到英國國際咖啡師證照,因此里長決定開一間咖啡店,讓他們也能學習與客人互動,於是在去年與家樂福基金會合作,開設「書屋花甲」。

除了關懷少年,書屋花甲也做續食和供餐,店長方億傑表示,台灣食物分配不平衡問題嚴重,他們將準備要丟棄的食材重新料理,進而達到重新分配食物的目的,更進一步提供了空間設置續食冰箱,讓減少食物浪費不再是口號,真正落實到生活中。

書屋花甲成立一年以來,合作的周邊店家越來越多,每到下午三點,部分店家的食物開始下架後,會一一被送到餐廳,透過志工檢視食物品質、層層把關後,貼上食用期限,放入續食冰箱,等待有需要的民眾取用。

儘管開辦續食有成,說到推動續食的困難,方億傑無奈表示,一般人對於續食仍有刻板印象,所謂的即期品,在過期前半年就已算是即期,但還能存放相當久的時間。在書屋花甲,餐點皆由新鮮蔬果做使用,志工在二次挑選食材後,將送來的食物重新包裝,再經由烹調,提供給顧客,不須擔心是否有二次加熱食物的疑慮。

家樂福基金會與忠勤里合作,開設續食餐廳「書屋花甲」並提供續食冰箱。 攝影/翁維伶
食物銀行整合資源 將價值發揮至最大

除了樂活園地及續食餐廳,南機場在2013年也成立了全台第一家社區型的食物銀行,看起來像是超商的空間裡,整齊的擺放著各種食物與民生用品,照顧著全里近300戶的中低收入戶日常所需,靠著食物銀行的物資管理,確保弱勢家庭都能夠得到真正需要的物品。

食物銀行內的用品來源,除了社會捐贈之外,大多來自於宮廟或商場滯銷品。相較其他設立食物銀行的國家,政府會強制規定將快過期的食物以及物資捐給食物銀行,在台灣,業者怕民眾吃了即期食品會出現身體不適,為了避免消費糾紛產生,因此在捐贈上怯步,程先生說:「希望最終能由政府做食物銀行的『推手』。」

食物銀行提供民眾索取日常所需。 照片提供/李宗道

食物銀行的創立,源自忠勤里早期的平均分配物資制度,但在里長方荷生從多次鄰里探訪後,發現原有的平均分配制度,並沒有實際為每個人提供幫助,例如曾有長年臥病在床的奶奶,因無能力照顧自己的飲食,讓先前送來的大米不僅沒被拆封,還因此長蟲,比起大米,其實更需要的是紙尿布。又或者是當受贈者沒有冰箱或廚房時,食物拿回去也是壞掉、臭掉,無法有效被利用,原有的善意反而造成浪費,於是興起成立食物銀行的念頭,唯有集中管理各界捐贈的物資,才能讓里民都能得到真正需要的物品。

除此之外,食物銀行也發起換務活動,讓民眾可以藉由參與服務獲得點數,透過這樣的方式,讓原有點數不足的居民,可以換取更多點數,繼續與食物銀行做交易。程先生表示,未來除了食物銀行這樣交換實際物品的服務,也希望能推出更多相關服務,例如為老人義剪等等,造福更多需要的人。

民眾到食物銀行使用積存的點數,換取需要的物品。 照片提供/李宗道
忠勤里積極建設 成各里典範

忠勤里從原本一個不被外界看好、甚至被認為棘手的社區,在長期在地深耕的里長方荷生帶領之下,近幾年陸續推出了樂活園地、南機場幸福食物銀行、續食餐廳,加上透過與其他基金會、熱心志工與里民的努力,讓忠勤里從一個老舊社區,搖身一變成為互助自助、有機共存的社區生活網絡。

而近年來不僅全球人口老化的問題日益嚴重,數據資料也顯示,台灣在食物資源上有過多的資源無法被平均分配,需要被重新檢視。但這些在忠勤里的努力下,他們讓「高齡化」不再是空談,更用行動去關懷,他們也期許未來全民能共同努力達到資源不浪費、利用最佳化,以及老幼皆能得到安養的樂活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