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化與空氣污染 何時再見乾淨天空

記者 施元文、蔡宇蓁、宋馨、張博/台北報導

每年秋季,經常傳出空氣品質「紫爆」、「紅爆」,累積在上空的PM2.5及其他空汙懸浮微粒,讓天空總是一片灰濛濛的。雖然空汙議題在台灣討論已久,空氣品質也一直備受大眾關注,但「紫爆」問題依然年年發生,似乎找不到有效的解決管道。這其中,存在的是人類活動與空氣品質維護的衝突點。

空氣汙染主要來源 逾六成來自境內

106年10月20日,高雄林園地區空汙再次達到紅害等級,根據空氣品質監測網數據統計,該地自九月以來空氣品質已多次達到不健康的橘紅以上等級。多數人以為空汙都是隨氣團由大陸帶進來,但其實有六成的空汙粒子都是源自於境內的廢氣排放。

各項廢氣所佔比例。製圖/張博。

目前已經歸類出一系列不同空汙來源的比例,根據環保署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以下簡稱空保處)調查發現,境外傳輸「PM2.5年平均濃度」影響比率約34%,境內汙染源比率則約66%,顯示大部分空氣汙染源其實都來自境內。交通工具等移動汙染源影響最大,其中大貨車總排放量最多;工業源影響排在第二,電力業影響最劇;其他汙染源中,餐飲業排放量最多。

入秋以來,受太平洋高壓影響,台灣西半部對流穩定且天氣溫暖,使得累積於上空的大氣不易擴散,九月中旬及十月初,北、中、南縣市的平均空氣品質都呈現「橘燈」的不良狀況。台中處於盆地地形,導致火力發電廠及工業區排放的廢氣無法擴散,加上市區交通廢氣,使得台中也成為空氣品質較差的地區,九月至今空氣品質多次達到橘紅等級。高雄、雲林麥寮、彰化二林地由於處重工業區,平日就常有空汙問題,空氣流通不順時,更達到對所有族群皆不健康的紅害等級。

根據環空保處提供的資料顯示,各種空氣汙染物是造成台灣空氣品質不良的原因,其中細懸浮微粒(PM2.5)常居首位,其來源分為原生性及衍生性,原生性成分包括天然的海鹽飛沫、營建工地粉塵、車行揚塵、工廠及車輛直接排放;衍生性PM2.5則是不同來源排放的廢氣,在大氣中進行化學反應形成,至於每年隨東北季風而來的大陸沙塵暴,其粒子大小則是在PM10以上。

空汙問題逐年改善 但仍未達預期目標

近年民眾對空汙議題的關注度不斷提升,政府也相繼祭出了許多改善政策。以PM2.5防治為例,台灣於民國101年訂定細懸浮微粒空氣品質標準,規範PM2.5每日及年度標準值,同時設定紅色警戒站日數減少目標,該標準規範與美國及日本標準一致,更相比現行歐洲、韓國及中國大陸等地嚴格。

截至民國105年為止,細懸浮微粒年平均濃度為19.7µg/m3。雖較以往減少許多,但仍未達當初訂定的標準(年平均值為15 µg/m3),且紅色警戒站日數,截至目前減少約10%,與當初預計的減少目標(民國106年底減少20%)尚有落差。此外,雖然政府已於今年四月通過「空氣汙染防制策略」,但具體成效仍有待觀察。

市民通過手機APP查看即時AQI指数。摄影/張博。
專家:季風、都市化等影響  空汙程度因區域而不同

空汙問題之所以難以在短期內有顯著改善,其中牽涉到諸多原因。環境保護聯盟副會長劉志堅表示,空汙治理的難點,其一是空氣汙染具有季節性,易受天氣狀況及季風氣候影響。台灣每年10月之後盛行東北季風,由於季風或大陸冷氣團南下,會將中國大陸的沙塵、霾害帶到台灣,若風力不夠強,則易受中央山脈阻隔,使原本累積在上空的汙染物不易被帶走而日漸累積。其二,空汙也具有地域性,不同地區因都市化程度、從事的生產活動不同也會有不同程度的空氣汙染,比如都市地區容易因熱島效應導致空氣對流不佳,使得汙染物質累積在上空,且上空累積的塵罩還會再加重熱島效應,若無季風、鋒面帶來的對流及降雨,空污累積將更為嚴重。另一方面,鄰近工業區的地帶,空汙也會較其他地方嚴重。

空氣汙染物不只PM2.5,包含沙塵及工廠排放廢氣等產生的PM10也是空污一到肇因,如雲林麥寮、高雄鳳山及南投竹山等地區,PM10也都遠遠超標,甚至逐年惡化。

除上述原因,人類從事經濟、生產活動本身與空氣品質維護本就存在互斥性,究竟應以何者為優先,長期以來都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例如,台灣雖然一直都有規範餐飲業者油煙的排放標準,但還是不時傳出餐廳違規排放以及夜市小吃攤造成的空氣汙染問題,工廠廠商偷偷排放未經處理的有毒氣體事件也層出不窮。此外,工業區意外造成的爆炸、火災,也會瞬間排出大量有毒氣體。因此有民眾認為空汙是防不勝防,即使政府再怎麼提倡善用大眾運輸也是難改大環境狀況。但也有民眾呼籲政府應大力控管汽機車的排放量、工廠排氣等加重空氣汙染的行為,力求在城市發展、人類活動與環境保護之間取得平衡。

越小粒子對人體影響越劇  恐引發支氣管、肺部疾病

不同大小的空汙粒子,帶給人體的侵害各有不同。根據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美國心臟醫學會報告等資料顯示,PM10以上的沙塵、汙染物質等,常積累於咽喉所在的上呼吸道積或由鼻腔內部的絨毛阻擋,雖然可以由吐痰或者鼻內分泌黏液排出,但長期累積也會引起呼吸系統疾病,如咳嗽、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肺炎等。PM2.5以下的微粒侵入更深,帶來危害也就更大。PM2.5已是公認的肺癌、心血管疾病因子之一。還有其他汙染氣體,如O3(俗稱臭氧),還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在只能小階段、透過規範逐步改善的現今,民眾如何自我防護免受空汙危害身體健康便顯得格外重要。

市面上種類繁多的口罩。攝影/張博。
民眾自我防範觀念需正確  破除口罩迷思

然而民眾面對空汙防範,大多相關數據資料均從新聞、網路上獲得。一般民眾在空污嚴重之際也經常配戴口罩出門或在家使用空氣清淨機,但民眾往往在口罩選擇上有著迷思,清淨機使用方法也不見得正確,反而達不到預期的防護效果。

不同口罩的優缺點。製圖/張博。

藥局醫師方姿仙小姐認為民眾在口罩選擇上經常使用布面口罩事實上並不足以過濾空污粒子。市售常見的平面口罩,如布口罩、醫療口罩及活性碳口罩,過濾效果皆差強人意,且配戴平面口罩因為無法完全密合,髒空氣仍會透過縫隙進入。她認為能真正有效阻擋空污的大部分是經過認證的立體口罩,如美規的N95或是歐規的FFP1等。另外民眾常在居家使用空氣清淨機,但空氣清淨機的效果需看房間大小而定,越小的房間效果越好,太大的房間只放一台空氣清淨機基本沒什麼作用,且空氣清淨機的濾網也要時常清洗才能發揮最大成效。因此以正確的觀念選擇空氣清淨設備,才能有效預防空氣汙染。

 

 

Posts created 6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