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成長營 擁抱跨族群社會

記者 莊喻婷、張芷瑜/文山報導

 

根據台北市政府民政局人口政策科統計數據,目前文山區新移民人數為 3,617 人,居台北市新移民人口第二高。政府每年都在各區舉辦新移民生活成長營,透過不同課程幫助新移民適應生活、對生活環境及語言有初步了解。

新移民姊妹 在異地堅強的後盾

在台灣居住 14 年來自浙江的新移民課程學員胡紅梅表示,參加課程最大的收穫是讓她認識了許多朋友,在異地沒有親戚朋友可以依靠,好在有其他同是新移民的「姊妹」一起作伴。

初來乍到的新移民,因為對中文仍不甚熟悉,所以在實務上,新移民課程時常是「資深帶資淺」,像是來台資歷較久的新移民在課程中就會充當自己國家剛來台新移民們的翻譯。參加新移民課程除了學習外,更重要的是在異鄉找到同鄉的夥伴,彼此加油打氣,像課程中參訪被稱作新移民娘家的南區新移民關懷據點,可以聽見她們總互相稱作「姊妹」,時時刻刻叮嚀彼此、關心近況,讓新移民姊妹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即便能讓她們更快適應台灣社會,要新移民參加課程其實並不簡單,文山區公所的新移民課程承辦人高傳勝表示,文山區新移民人數雖多,不過外籍班招生不易,有可能是家庭不鼓勵,又或是對她們來說工作賺錢養家才是首要目的。

文山區新移民生活成長營的肥皂製作分享。攝影/莊喻婷

語言學習 為說出口、找『出口』

回歸適應社會,新移民們大多重視語言學習,為與台灣親人溝通或是工作需求,會選擇閩南語課程,但課程參與學員程度參差不齊。對此,新移民閩南語課老師李素香表示,來這邊多是為了在緊張的異鄉生活中鬆一口氣,就算很多人有心想學,但條件不允許,要工作、帶小孩,學習對她們來說並不輕鬆,所以課程也只能以求「最大公因數」的方式來安排。

針對課程安排,國立暨南大學東南亞學系系主任李美賢提醒,在課程方面應重視老師授課的文本內容,若其教學內容帶有父權思想,例如來台應該學煮台菜、侍奉公婆等,教學的本意雖良善,但這樣的文本影響可能造成壓迫

越南籍武氏花帶兒子一起上閩南語課。攝影/張芷瑜

政府鼓勵參與活動 融入當地

另一方面,針對新移民課程參與問題,民政局人口政策科科員楊麗玉回應,除了新移民的學習課程,政府也設計文化交流的課程,像是新移民原屬語言班,透過語言學習讓大眾或新移民的家庭能了解到她們的語言及文化。此外,也舉辦各項活動像是國際移民日,希望新移民能融入當地,與在地居民文化交流。但是參與與否必須回歸到各自家庭狀況及條件,政府多以鼓勵的方式希望新移民能融入社會。

南區新移民關懷據點當天參與新移民生活成長營學員大合照。攝影/莊喻婷

不難發現對新移民來說,坐下來學習或許是忙碌生活中唯一喘息的時刻,大部份的人下課後都匆忙著要去接小孩或是回到工作崗位。新移民隻身來台不易,除了生活適應還須面臨種種社會挑戰,即便政府投入許多資源在新移民政策上,最終是否能得到成效仍回歸於新移民自身及其台灣家庭。在鼓勵新移民學習的同時,台灣家庭、大眾也應學習他國文化、換位思考來擁抱跨族群環境,如此一來新移民適應社會也能更輕鬆、自在。

Posts created 8458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