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移工數量漸增 填補台灣勞動力缺口

記者 鄭詠心、林庭羽、程于晏、王芳瑋、許珮姿、李瑞瑾/採訪報導

美國佛羅里達州農場,諸多來自中南美洲的無證移工憂心川普總統的驅逐;俄羅斯過去長期勞動人口短缺,今日中亞商人、移工充斥在熙來攘往的聖彼得堡先納亞廣場上;印尼爪哇直葛市的漁工殷殷期盼至海外謀生,卻不乏是仲介與他國雇主的迫害。

漂泊他鄉討生活 高薪拉力成關鍵

台灣也是仰賴國際移工生產力,自 1989 年開放引進移工後,歷經十年的增長,移工總人數已從 2002 年的 30 萬人倍增至如今的 63 萬人,約佔台灣總人口數的 3%。隨處可見東南亞臉孔,無論是擺攤販售傳統小吃的老闆、手彈吉他即興演奏的街頭藝人,或是下了班身著家鄉傳統服飾的等車婦女,形形色色的藍領移工,為台灣塑造著多元並存的文化景象。

在台灣,隨處可見身著家鄉傳統服飾的婦女。攝影/程于晏

「移工」是國際移民勞工的簡稱,即在國內或國外遷移的勞動人口。不同國家對移工有不同定義,日本的「移工」意謂來自貧窮亞洲國家的體力工人。台灣則普遍將外籍勞工通稱為移工。國際移工的興起源自於資本主義全球化,1945 年到 1970 年代,西歐、北美洲、澳洲快速擴張工業區,吸引大規模的移工移入,直到 1973 年到 1974 年的石油危機才暫緩。

社會及國際的動盪也是造成勞動人口流動原因之一。1980 年代末,華沙公約組織國家意圖推翻共產政權走向民主,導致蘇聯解體,使大量人口遷至西歐,形成一股移民潮。美國於1990年制定《移民和國籍法案》吸引專業技術移工,使大量移工進入北美。加拿大則以永久移居為目標,積極擴張移民政策,使移入人數從 1983 年的 萬 9000 人,曾至 1999 年的 19 萬人。

交通進步、通訊發達,全球化策略使移工更快速、廣闊、便捷的遷移,對移工來說,國家經濟狀況、身分地位、憧憬國外、政府政策與薪資,以上因素都可能成為選擇出國工作的衡量標準。以薪資為例,印尼當地每月最低工資約新台幣8556元,而在台灣工作的移工月薪是在印尼當地的 1.5 至 倍,薪資差異影響勞工遷徙。

台灣工資相對移工本國還要高出許多,因而吸引許多移工來台工作。製圖/王芳瑋 資料來源/行政院勞動部、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移工數量大幅增長 替補台灣勞力缺口

人民為求更高薪資,會從經濟發展較緩慢的國家遷出,甚至有國家希望人民到海外工作,除減少國內失業率,匯回母國的巨額款項也能帶動經濟成長。根據菲律賓最新數據顯示,2016 年菲國移工匯回母國的外匯高達 269 億美元(約新台幣 8174億),不僅顯著改善移工家人的生活、孩子的學習條件,也成為促進消費、提升國內經濟的重要力量。

東海大學講師陳炯志提到,早在 1970 年代,菲律賓就已將勞力輸出至中東地區,1973 年中東戰爭爆發後,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為了打擊對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宣布石油禁運,暫停出口,影響菲律賓的勞力輸出。而後 1991 年爆發波斯灣戰爭,許多菲律賓人回國,讓菲國政府擔心將出現大量的失業人潮,外匯也會減少,眾多移工經濟收入不穩定,讓菲國認為必須分散勞力輸送地,之後也碰上台灣開放引進國際移工,讓菲國的勞力輸出市場更多轉往亞洲地區。

台灣於 1989 年政府推動 14 項建設,經濟結構轉變導致成本增加,勞力也短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表示,當時許多產業面臨是否外移的抉擇,政府為防產業出走,便引進低技術移工,幫助企業節省成本。當時台灣政府開始開放移工入台,給予他們來台工作的機會,最早開放從事大型公共建設的工人,後漸擴及技術密集的製造業,隨著台灣成為高齡化社會,家庭幫傭與看護工也逐步開放。

自開放社會福利類型移工後,從事社會福利類型的家事幫傭移工便成為移工在台從業類型的第二位。依據行政院勞動部統計, 2017 年台灣移工總人數約有 63 萬 9000 人,其中從事社會福利移工約有 24 萬 2000 人,占全體人數 39%

製造業因人力需求較大,企業多聘用報酬相對較低的移工以節省經營成本;近年來因長照需求提高,移工從事社會福利類型工作(如:看護、家服)的人數也逐年增多。製圖/王芳瑋 資料來源/行政院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

一位曾在台工作八年的越南移工阮氏海回憶,當初由仲介介紹來台時雖有簽訂契約,但仲介並未詳細說明契約內容,條文中除了母國語言外也有許多中字條文,並沒有提供足夠的審閱時間就催促盡快簽字。直到她來台之後才發現除了照顧長者的工作之外,還需幫忙雇主處理其他家務雜事,因而有被欺騙的感覺,但卻求助無門。

另一名在台工作八年的印尼移工 ISA 提起初來台灣的遭遇,表示自己除了原本契約上明定的看護工作之外,還得額外幫雇主經營的熱炒店洗碗,手洗到破皮流血,有時客人較多,還得工作到半夜一、二點。她當時曾向仲介求助,卻反被責罵。後來向印尼移工在台協會(IPIT)求助,才得以更換雇主。

多項名義苛扣薪 仲介退出還自主

東南亞移工來台工作的爭議及困難,除了薪資過低之外,苛扣仲介費用也是移工被剝削的原因。仲介業者往往透過各種理由將移工辛勤賺來的薪水東扣西減,讓原本就少的收入更加微薄,仲介商也會透過與移工母國和雇主勾結賺取價差,導致移工處境艱難卻找不到救濟管道。

阮氏海回憶,當初來台時須先向仲介繳美金 6000 元(新台幣約18萬元),在此之後每月也都要被抽扣仲介費與其他零星費用,因此來台第一個月薪水僅領到 3600 元,第二月 6900 元,直到一年半後才領到完整薪水。此後每月還需固定交新台幣 1500 至 1800 元的費用,但是卻從來不知道仲介是誰,在遇到問題時仲介方也並未有人提供協助。

另一名來自越南的移工阮越高亦對仲介制度相當不滿,透露來台灣多年未曾見過仲介、未受到仲介任何幫助,還遭仲介隨意更換雇主,但每個月卻要撥出薪水繳交仲介費,令他感到相當不平。

遊行現場的看板用中文和印尼文表達他們的訴求。攝影/程于晏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專員許惟棟表示「仲介獨佔上下游,應該廢除仲介制度。」引進移工是政府的責任,不應由仲介獲利。移工申請來台面臨諸多挑戰,首先必須先付新台幣 至 15 萬的仲介費,才能得到一份工作。台灣《就業服務法》第 52 條修正條文已在2016年 11 月生效,取消「三年出境」規範,外籍勞工不需在三年的聘僱期滿後重新入境,如此一來可以省下龐大的仲介費用,也可減輕雇主每三年可能就得聘僱新移工的不便。

來自東南亞國家的移工聚集在勞動部前抗議,要求政府廢除私人仲介制度。攝影/程于晏

阮越高表示相較於日本和韓國,來台先付的押金就多了近六倍,且日、韓因無仲介作為中間人,並不需要每月支付額外費用。他期盼未來台灣能效法日、韓,不要再有仲介制度,藉由長年在台移工所自組的工會來幫助移工,免於仲介公司剝削移工。

來自東南亞國家的移工聚集在勞動部前抗議,要求政府廢除私人仲介制度。攝影/王芳瑋

陳炯志期盼,未來若能簡化申請程序及流程,藉由直接聘僱,讓仲介公司不再是唯一途徑,移工便可不用負擔不必要的仲介費。另外,也應將仲介費用降到合理的價格,減低外籍勞力所受的不對等待遇。

Posts created 6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