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不諳台語 語言傳承不能等

記者 李玟逸、李祐萱、周楚/採訪報導

台語,是台灣人主要使用的語言之一。然而,原本應是生活語言的台語,現在卻面臨弱化、式微的困境,因此要在日新月異的潮流中保有傳統文化是現代人必須面臨的一大課題。

年輕人不會說台語 語言資產如何保存

無論是市場買菜、長輩的交流聚會或路上碰到街訪鄰居,台語,一直以來都是台灣人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使用的語言之一,而根據民國 98 年發表的《臺灣年鑑》所統計,當時臺灣約有七成人口能夠說台語,但因近年來國語的普及,再加上家中長者與年輕世代不常使用台語交談,造成台語的斷層。現年 79 歲的陳奶奶就說:「孫女從小我帶大,頂多只會聽一些台語,不太會講。」

自明鄭及清治時期,尤以渡台禁令開放後,許多大陸移民來臺,以福建地區的漳州、泉州居民為多數,他們所帶來的閩南語也逐漸在臺灣分化演變。一直到日治時期,日本在教育方面積極推行日語,使得台語在經過日語方針的推行下,與日語交互融合出許多新詞彙,如:司機、摩托車、卡車等詞彙,皆是直接經由日語而來。台灣母語聯盟祕書長林佳怡表示,不同的語言接觸時,即會產生競爭並融合,相互借用,但因當時的日語較為強勢,故台語所受影響較大,在語音、詞彙及語法等各方面皆發生變化。

而造成台語式微的原因,最早可追溯至民國 34 年國民政府接管臺灣後,極力推行「國語運動」,當時的學校禁止其他各省方言及原住民語,並嚴格推行「國語教育」。時至現代,人們生活中所活用的語言大多是國語,台語相對地便遭年輕世代所遺忘。

台語是臺灣經年累月下形成的民間通用語言,它融合了各個民族語彙所形成的在地語言,其中包含了原住民語、漢語、客家語及日語等各族語彙而成。實際來說,台語不是閩南話或福佬話,而是道道地地的「台灣話」,在這長年累月下淬煉出來的文化,是需要我們保存及實際落實推動,才能將台語這個傳統又情感豐沛的語言繼續延續下去,否則台語恐會逐步成為一種「技能」,而非生活語言。

國小樓梯貼有閩南語教材,希望讓學生在課本之外也能學習。攝影╱李祐萱

本土語言教育待改善 從課堂走入生活

對於台語所面臨的困境,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總幹事陳豐惠認為,這些都是過去錯誤的國語政策所導致,過去只鼓勵大家說國語,反對說台語、客語這一類的本土語言,在此種情況下,原本應該是從小到大的生活語言,漸漸被遺忘,造成了現今包含台語等本土語言所面臨的困境。

教育部雖然自民國 91 年起便推動小學本土語言課程,至今卻成效不彰,不會說台語的年輕世代依然沒有減少。對此,陳豐惠說,這樣本土語言的課程,其實是不正常的方式,主要是因為時數太少,一個星期只有一堂課,學生無法感受學習語言的目的,只是在課堂上應付,無法真正將語言帶入生活中。

面對現今的台語式微,如何改善現況是重要的課題。提到具體的作為,陳豐惠與教育部鄉土語言績優老師蔡淑惠持有相同的看法,他們指出,學習本土語言,應該要分階段性,由近而遠,不是像現在只停留在小學階段,應該從小學、國中,一路推展到高中、大學,不僅時數增加,學習的內容也增加,如此才能把語言的學習延續下去,進而成為日常生活的語言。

國小閩南語之輔助教材。攝影╱李祐萱

在法案制定方面,未來國家語言發展法的訂定,有望改善本土語言的現況。對此陳豐惠表示,國家語言發展法的制定,期望能夠落實國家語言之間的平等精神,進而影響到其他相關政策、部門在本土語言教育語推廣這方面的作為,也希望能夠盡速通過此項法案,並落實法案的精神與內容。

應該是台灣人日常生活語言的台語,現在反而成為了一種需要另外學習的技能語言,很多人的英語甚至說得比台語還要好,在當今的情況下,台語的式微只會更加嚴重,要解決台語面臨的危機,除了政策、法案及教育推廣方面的具體作為之外,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需關心、重視並使用這個生活語言,才能改變台語面臨的困境。

年輕世代不會台語 家庭是關鍵

小學本土語言課程已經推動16年,卻仍有許多年輕世代只會粗淺的台語。擁有15年台語教學經驗的現任專職教師郭俊傑說,他認為最大的關鍵就是在家長的配合度上。許多家長都抱持著「這又不用考,為什麼要學」的心態,他說:「孩子不是學不會,是家長不願意教。」他同時也提到,城鄉差距也是造成台語式微最大的關鍵。多數人認為英語較重要,家中沒有人跟孩子說台語,自然而然也就會淡忘這個語言與文化。

民眾梁先生表示,家中就讀國小四年級的女兒,在鄉土語言課堂上會跟著老師誦讀課文,然而回到家,一句台語都不會講。「因為環境的關係吧,在家裡沒人用台語交談,不會講又聽不懂,自然而然就不碰了。況且小朋友忙著應付學習國語、英語都來不及,根本沒有心好好學台語。」

教育部指導員,同時也是教育部鄉土語言績優老師蔡淑惠表示,中南部的孩子本身就會講台語,因此在學習標音系統時只要用點心就不難;但北部的孩子連說都說不好,還要再認識標音,「老師也只能先求有再求好。」她更感嘆,許多家長的處理方式是讓阿公阿嬤去學國語,而不是讓自己的孩子去學閩南語,是很可惜的。光靠學校一個星期40分鐘的鄉語課是不夠的,象徵意義遠大於實質意義。

改善教學方式 有望提升學習意願

郭俊傑認為,未來的台語教育有重要的四點發展方向:生活化、現代化、國際化、科學化。老師的素質也要提高,針對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材,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意願。蔡淑惠也強調,台語課本中的課文多為韻文,不符合文學作品的特性。雖然教育部已經有統一的閩南語漢字,但脫離了教科書後,多數的連續劇及新聞用語都不是教育部所規定的,外界應該要配合學校,將文字廣泛運用。

國小閩南語課文多為韻文。攝影╱李祐萱

蔡淑惠也指出,未來國高中也應該將台語列入必修課程,雖然還有執行上的困難,但畢竟這是我們的語言,一貫的延續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就讀高中三年級的李姓同學認為,國高中持續學習台語是很重要的,台語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有傳承的必要性。他也認為,現代人多和長輩分隔兩地,練習說台語的機會減少了,自然而然的也就只會說一些粗淺的對話。

現在政府有許多台語節目,但節目中的用字遣詞往往都為直譯,有趣的俗諺語不見了,同時也失去了台語的原汁原味,十分可惜。若能稍加潤稿,下點功夫,便能使長輩看到時會心一笑,年輕世代也能從中學習到台語的精隨。

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如何在日新月異的潮流中保有傳統文化是很重要的。延續台語不僅能保存舊有文化,也能凝聚向心力,唯有在回頭看看自己擁有什麼資產的同時,才能將台灣帶向世界,將世界帶進台灣。

Posts created 8458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