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環保公衛

環保與傳統衝突 平溪天燈如何保存

記者 李玟逸、李祐萱、周楚/台北報導

傳統天燈技藝 商業與文化相互牽制

放天燈,一直以來都是台灣代表性的特色之一。民眾在天燈上寫下祈福的語句,帶著滿足的表情將天燈緩緩升空,抬頭望著它帶上自己的希望逐漸飄去。不過,許多現代人卻不知道天燈最原始的意義。

民眾站在軌道上施放天燈。攝影/李玟逸

天燈相傳為三國時代諸葛亮所發明,初為通風報信所用,一直到清朝初期,來台開墾的先民們原本要在宜蘭開墾,但在路途中經過十分,覺得環境宜人,就便在此安頓下來。當時為求防禦強盜,晚上就會放起天燈,作為通信及報平安的用途,所以天燈又名「平安燈」,十分也因此以天燈聞名。

由於現今許多電影在此取景,吸引不少國內外觀光客前往朝聖,隨著湧入的客源,附近商家也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叫賣聲此起彼落,每家推出的銷售手法無不一個比一個精彩。民眾吳小姐表示,有這麼多不同的「天燈套餐」可以選擇真的很有巧思,老闆還可以幫你拍拍立得,真的很超值!但隨著龐大的客群湧入,原本傳統的小鎮逐漸飄出商業競爭的味道,傳統的美好也逐漸變調。

文行銀行主編紹璦婷認為,商業化不是壞事,會令人詬病的不是商業化本身,而是商業化的手段。因此她覺得問題是如何操作,如果天燈節沒有商業化,也不會在國際之間名氣這麼響亮;如果沒有外國觀光客撐著,這項文化也會很快地就消失。

商家老闆祭出各種「天燈套餐」。攝影/李玟逸

台灣人一直以來都以天燈聞名國際為傲,要如何在傳統文化與商業競爭間取得平衡,是我們要一起探討與努力的。重要的是,我們要檢討的不是商業化本身,而是在商業化的背後,是否可以回過頭來加深自己的文化底蘊,而不是將利益奉為圭臬。

 

當環保成為當務之急 天燈存亡與否?

近年來,隨著環保意識抬頭,施放天燈對於環境、生態產生的影響成為熱議話題,平溪天燈節的規模也在人潮越來越多的情況下,一年比一年盛大,在這樣充滿龐大人潮與觀光收益的活動背後,產生了大量問題,如:觀光客離開後留下的垃圾、天燈施放之後,對於環境、生態及安全面向的影響。

對於施放天燈所產生的環境垃圾問題,新北市平溪鄉魅力商圈協會理事長王肇經表示,社區居民其實都有達成共識,平時就有推廣撿拾天燈殘骸並回收的觀念,也會號召居民一同淨山,針對較難處理的地區共同清理。不過,即便當地居民平時就有在處理天燈殘骸,但是平溪當地仍然不時可見到天燈殘骸的垃圾掛在樹頭上,或是掉落在溪床中,有礙觀瞻。

平溪商圈協會理事長王肇經使用自製的長竿清理天燈的殘骸。 攝影/周楚
平溪商圈協會理事長王肇經使用自製的長竿清理天燈的殘骸。 攝影/周楚

小小火苗 危及居民人身安全

施放天燈也可能對於當地生態環境產生影響。台灣動物新聞網就曾指出,天燈於燃燒過程中所形成的廢棄物,其殘留的染料、重金屬,可能對當地動物的棲地及水源造成汙染,不僅如此,天燈的殘骸骨架可能會纏住野生動物,而導致其死亡,如數年前英國媒體發布的一則倉鴞遭天燈殘骸纏死的憾事。

除此之外,燃燒未完全的天燈也存在安全性問題,可能會造成火燒山、掉落在民宅而釀成火災。對此,新北市政府消防局平溪分隊小隊長蔡易霖表示,施放天燈造成火災的事件無法完全避免,平均兩、三個月就會發生一次,但現在都已經有限制天燈的火載量,盡可能避免危險。此外,在天燈節這種大型活動時期,也都會加強人力,在各個區域待命,避免火災發生。他也坦言,施放天燈所帶來的問題,當地居民都心知肚明,但是平溪這個地方,如果失去天燈這個產業,等於缺少了一大特色,居民也將失去重要的經濟來源。

天燈未燃燒完全掉落引發當地火災。圖片提供/蔡易霖
天燈未燃燒完全掉落引發當地火災。照片提供/蔡易霖

 

改良型天燈上路 傳統與生態保護兼得

如何在文化觀光和生態保育兩方面中取得平衡,一直是各界爭論不休的話題。天燈有其傳統文化意義的地位,對於商家來說也是賴以生存的收入來源;到當地施放天燈的遊客,也是一椿許願、留念的美意。然而,未來該如何減少天燈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仍是一門課題。

「文化銀行」以回歸大自然為主旨,打造環保天燈,期望能讓文化與環境並存。文化銀行主編邵璦婷說,天燈是台灣非常獨特的文化,也是台灣少數能夠躍上國際舞台的一個特色。在環保與傳統文化的矛盾中,必須思考有沒有什麼方式是可以保護文化,同時又不牴觸環保價值,因此產生了環保天燈這個構想。第一代的環保天燈已開發完成,主打「天燈飛高,完全燃燒」,結構跟引線已經能夠讓天燈穩穩的升空之後燒光,但如果遇到颳風下雨,穩定性會減低,因此還需要再加強其安全性。而第二代的環保天燈則主打「天燈飛高,直接在雨水中分解」,則是希望使用全部可分解的材質,但目前則還在實驗紙質的部分。

環保天燈的骨架設計圖。照片提供/文化銀行
環保天燈的骨架設計圖。照片提供/文化銀行

 

第一代環保天燈主打「天燈飛高,完全燃燒」。圖片來源/文化銀行授權提供
第一代環保天燈主打「天燈飛高,完全燃燒」。照片提供/文化銀行

邵璦婷說,在執行的過程中,遇到不少問題。每一次施放,都有可能因為當天的天氣狀況不同而提高失敗的機率。在執行面上,要找到一個可以同時滿足消費者、天燈商家、環保人士的推動方式,也很困難。「該如何讓店家願意使用我們的天燈而不是與我們為敵,消費者如何願意為了環保而負擔更高的成本?」而她也希望在實際推動上能透過全面提高天燈的價格,把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提高天燈業者的利潤,這樣他們才有可能會使用這些環保天燈。她坦言,現行的天燈一顆 150 元,四個人一起放,價格與環境成本根本不成比例。

環保並不只是喊口號,而是需要大家盡心盡力的付出,才能達到永續。邵璦婷說,希望政府也能加強宣導與推廣,一般民眾則需要靠媒體的力量去教育,告訴大家環保跟傳統文化不一定是對立面,「只要我們每個人都有心解決,是能夠找到方法的。」要在文化、觀光及環保中找到平衡點,才能讓台灣天燈繼續乘載希望,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