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顧

新店桃花源十四張文化資產將消逝 – 1854期

在新店市中央路旁,出現一片和周遭水泥建築不相襯的綠色稻田,早期被政府規畫為農業區的十四張,雖然比不過中央新村的現代化,卻保留了百年古寺和院落,這片令新店人驕傲的文化資產,即將消失。

斯馨祠解思鄉愁

清朝年間,七張、十二張、十四張、二十張和有寶島厝等聚落,是屬於大坪林庄,這五個聚落替大坪林奠定了建設基礎。民國五十年代,萬華與新店之間的萬新鐵路改建成北新公路,新店交通改善後,帶動了大坪林、安坑地區的發展,慢慢改變了其他聚落面貌。唯獨十四張,在一片現代化建設城市裡,仍舊保持了四、五十年的農村生活圈。
十四張在道路重畫之後,改名為民生路,常有附近的學校老師帶著學生去上歷史課,如此富有教育意義與歷史地位的地方,將在政府計畫下消失。
位於今日民生路一帶的大坪林渡,在雍乾年間河港時期貨物進出主要河港,過去通行淡水河的船隻、貨物都會從這兒集中上岸,集結成市,因而得名「店仔街」。店仔街祭拜的「斯馨祠」在乾隆四十四年(西元一七七九年)所立的建廟捐獻碑,正說明著當年的榮景。清朝年間的移民,大多以泉州為主,守護神保儀大夫,保儀尊王和代表著地方的土地公是最主要的信仰。斯馨,也代表著思鄉,取名為斯馨祠,代表先人對宗教的依賴和故鄉的思念。

劉氏三落說歷史

斯馨祠隔壁的啟文堂,又稱劉氏宗祠,代表著為新店的開發盡了很多心力的劉氏家族。在十八世紀中葉,劉氏在新店一帶開墾,宗祠是當時族人為了聯絡感情而建,至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而不遠的廣文宅,亦屬十四張劉氏家族,家族裡的人稱其為「三落」,這間三落厝記錄了新店歷史重要人物劉廷玉的一生。

配合開發瀕拆除

民國八十七年,十四張南端進行都市計畫,三落厝被規畫在計畫道路上,不久將被拆除。九十四年政府公告,十四張將被北縣環狀路線捷運橫越。斯馨祠和店仔街也因捷運車站和機房需要用地為由,即將面臨無法保留的困境。
台灣文史學會明天將舉辦「新店十四張聚落發展研習營」,並在下午一時三十分舉辦「為十四張留下文化資產」座談會,地點在新店市文化劇場三樓演藝廳。開放一般民眾參加,詳情請洽詢台灣文史學會,電話(02)2218-5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