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漢鼎 哲學造詣頂尖兒! – 1859期

世新大學去年邀請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洪漢鼎教授(見右圖,攝影/李幸妮)擔任短期教師,他不僅是兩岸知名的斯賓諾莎哲學和詮釋學專家,對英美分析哲學有很高的造詣,亦對當代德國哲學有深入研究。
洪漢鼎年少時在無錫輔仁中學就讀時,就決定走上哲學這條路。那個時代,哲學為科學最高境界,是所有知識中的女皇,讀哲學則文科、數理化都要考,洪漢鼎想要面面俱到,便選擇哲學研究。
一九五六年夏天,他考上北京大學哲學系,但當時大陸的哲學全偏政治,尤其是馬列主義思想,而他所研讀書籍被視為帶有資產階級思想,成了無視馬列主義的罪人,被莫須有打成了「右派」,在文化大革命時被迫離開北大下放勞改,人生中許多挫折由此開始。
洪漢鼎從小學習成績優異,一直是有名的好學生,遭受到這種對待,那段期間自尊心嚴重受損,曾有輕生念頭。夜深人靜時默讀斯賓諾莎《倫理學》,數次為「自由的人絕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這句話所感動。
影響洪漢鼎一生最大的恩師是北大哲學系賀麟教授,處在人生逆境時,腦海裡縈繞賀麟告訴他的一句名言:「為真理而死難,為真理而生更難!」,就是這種思想支持他撐下去。
四十歲時獲德國洪堡基金會獎學金,赴德國進修兩年,由於輔仁中學打好英語基礎,使他讀北大時第一外語不用再學,到西德語系選修了德語課及拉丁文課,因此他到德國時讀寫方面是沒問題的,對中德哲學交流作出貢獻,還受德國總統卡斯頓斯的接見。
洪漢鼎表示,對哲學是一種感情,他秉著一種天真的執著追求哲學,而斯賓諾莎哲學可說是苦難人的福音書,幫助他度過了人生中的黑暗期,哲學是一種德性的培養,應當和人生追求結合起來,求真與至善的統一。
他認為哲學在培養世界觀與人生觀,每個人都有其人生觀,而哲學教我們有意識的選擇,幫助我們想得更透徹,大學生都應該接觸一些哲學思想。
目前六十八歲的洪漢鼎教授認為,世新學生活躍、很有朝氣,到目前為止他都很滿意,但比起大陸學生的用功向學,台灣同學到課率低,讓他很不解,往後他將採納通識中心建議,適度點名提升同學出席率。

Posts created 8458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