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數據 顛覆教學模式

記者 陳祈安/台北報導

近年雲端運算的熱門發展,大數據分析為人們帶來新的思維,顛覆很多領域的理解與運作模式。大數據分析不僅是技術的進步,大量資訊裡所蘊含的內容,提供人們理解過去、分析現在、預測未來。

以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PISA (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的教育數據研究來說,透過數據的結果,顯示學生的教育水平,進而成為教育改革的指標之一。今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宣布2018年PISA加考「國際素養」,從多元觀點來分析全球文化議題的判斷能力。台北醫學大學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謝邦昌表示現今社會國際素養很重要,台生應多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對未來也有幫助。

結合網路科技與大數據  改善城鄉差距

假設將大數據應用在教育上,我們可以記錄學生的學習歷程,從上課抄筆記到考試,皆可轉成資料。除了能利用在課後個別輔導外,也能觀測到學生在學習上更多相關元素。在PISA排名裡,台灣學生成績雖不差,但城鄉差距大。謝邦昌認為,結合網路科技可以幫助偏鄉的教學,彌補城鄉差距的問題,而老師的角色可能也有所轉換,成為助教輔助一職。而台北醫學大學大數據科技及管理研究所所長蔣以仁表示,城鄉差距的問題不是只依靠大數據就能解決,它最多能呈現城鄉差距的產生原因,但要真正解決還須依靠政策實施,從大數據發現線索,訂定好的策略去執行,才是解決藥方。

PISA成績提升促經濟進成長?蔣以仁:需長時間觀察

台師大教育學院院長許添明曾在今年五月教育記者會表示,根據OECD研究指出,若在弱勢學生身上投資資源,不僅能降低犯罪率,如果台生在2030年具備基本學力,國民生產毛額(GNP)可增加八成,足足多了8520億美元。蔣以仁說,假設十二年國教加考「類PISA題型」,也許坊間會出現補習班,那GDP自然會成長,至於因為PISA分數的提高而帶動經濟一事,需要更長的時間去觀察同批學生,才能知道成效。

從醫療、商業到教育,大數據在生活上處處可見,蔣以仁認為使用大數據會牽扯個人授權的問題,民眾願不願意被使用,還是須倚靠法律的規範。而台灣的個資法規範還算嚴格,但仍有潛在的漏洞和空間,應仔細規範大數據可使用的限度,加強個人資料防護措施。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顯示,台灣投資在教育部分比OECD平均少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顯示,台灣投資在教育部分比OECD平均少
台北醫學大學大數據科技及管理研究所所長蔣以仁認為,大數據就像螢光筆一樣,把重點畫起來,內容的解析與實際資料串在一起。
台北醫學大學大數據科技及管理研究所所長蔣以仁認為,大數據就像螢光筆一樣,把重點畫起來,內容的解析與實際資料串在一起。
PISA:是由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每三年大規模舉行的一項測驗,針對15歲學生,測驗閱讀、數學、科學素養三類,2018年將加考國際素養。 評量目的為檢驗15歲青少年是否具備參與未來社會所需的基礎知識,和處理事情的能力,也成為全球教改的重要指標。
Posts created 8458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