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社會社福

行動不便看病難 無障礙推不進診所

記者 林政勳、傅乙珮、陳若妍/採訪報導

新冠疫情期間,診所成為大眾接種疫苗的重要管道,陸續發生行動不便者因地面高低差或走道狹窄而無法進診間的案例,使「診所設置無障礙設施」的議題浮上檯面。衛福部雖已實施獎金補助方案,鼓勵診所打造無障礙診間,但因各家診所看法不同,導致政策推行效果不彰,至今診間狀況改善情形仍十分有限。 

診所門口嚴重的高低差。攝影/林政勳

診所無障礙計畫

為落實《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第7項》:「對於身心障礙者之就醫、無障礙環境之建構,應予保障,扶助其自立與發展。」衛福部於2021年起委託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以下簡稱醫策會)協助辦理「醫療機構設置無障礙就醫環境獎勵計畫-診所版」方案,鼓勵西醫、中醫及牙醫診所設置無障礙設備。 

截至目前,醫策會分於2021年及今(2023)年共推行了兩次獎勵計畫。醫策會管理師陳昱伶表示,2021年有1386家診所通過審核,並列入友善醫療院所清冊內,今年新增818家提出申請,當中約有200多家已在2021年申請過基本方案,申請量的增長幅度仍在預期之中。

2021年醫療機構設置無障礙就醫環境獎勵計畫。資料來源/醫策會、製圖/傅乙珮

地方診所 反應兩極

對於醫策會推行的獎勵計畫,杏誠復健科診所總監宗志豪表示,診所設置無障礙設施後,聽障病患來客數明顯增加。由於他們本身就重視友善的看診環境,獎勵計畫不只幫助診間做設備更新、提升診所的服務,也增強醫病之間的溝通關係,帶來許多益處。

診所無障礙通道。攝影/林政勳

然而,據《110年醫事機構服務量統計年報》顯示,全國西醫、中醫及牙醫診所總數共有2萬2800家,與2021年通過獎勵計畫的診所數相比後,申請率僅達6%左右。星福中醫診所院長陳天定表示,由於診所出入沒有明顯高低差,現有設備已滿足客人看診需求,即便知道有獎勵計畫,評估後仍認為無設置無障礙設施的必要。

舊有建築 翻新不易

陽光牙醫診所醫師黃明裕指出,因重視特殊及身障患者的看診便利性,診所規劃都有按照獎勵方案的規定,即便診間位在七樓,坐輪椅的病人從搭電梯到進診間都可獨自完成;唯獨廁所無法改良,因診所開設在舊式辦公大樓內,即使空間為自購,裝潢改動仍受建築本身的結構限制。 

「事實上,診所無障礙化很難推動。」醫策會執行長王拔群坦言,2021年的診所申請數不如預期,主因是過去沒有法律規範無障礙設施,故許多診所未將無障礙設施納入空間規劃,導致日後增設產生困難。由於改建、重建的成本過高,若強制要求診所設置無障礙設施,恐引發工會及診所強力反對,因此現階段先以鼓勵的方式推行計畫。 

針對目前獎勵計畫的申請率,陳昱伶表示,由於該計畫是承接衛福部的委託辦理,須考量每年撥發預算等因素,因此開放申請的時間有限。不過,衛服部未來打算將政策延續,盼透過長期的推動,逐步改善整體大環境。 

王拔群補充,策進會目前正舉辦「標竿學習」,透過診所設置無障礙設施的競賽,表揚傑出友善診所,以此吸引更多診所效仿、學習。他也期待,透過補助、鼓勵及標竿的方式,讓友善診所起引領的作用,藉由正面的相互影響,讓每家診所都是友善醫療環境。

高齡社會需求增 改動結構問題多

杏誠復健科診所提供無障礙電梯給行動不便者使用。攝影/林政勳

據國發會估算,台灣在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代表每五位國人,就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年長者。身障人士鄭邦彥無奈地說,坐輪椅外出時,許多擋在馬路的電線竿和高度不同的騎樓階梯總讓他感到困擾,因此目的地環境的友善程度,即成為身障者出行需考慮的因素。  

談及獎勵計劃只針對基層診所,王拔群表示,目前地區醫院在空間配置上已有完善規劃,但因疫情時期的重症資源分配政策,許多行動不便者也有去診所接種疫苗或看診的需求。此外,他也坦言,建築使用權的問題需要多方考量。許多業者的診所為租用空間,調整大門、斜坡或增設無障礙廁所皆需改動原建築構造,勢必要徵求房東同意。陳昱伶補充,現在政府能協助改善的只有設備層面,需各診所按照自己的步調調整,讓行動不便者能自行就診。  

柯明奇耳鼻喉科醫師柯明燦則認為,診所大門的高低差僅需診所人員從旁協助,並不構成身障人士抑是輪椅使用者的出入問題。他強調,在狹窄的騎樓多出一塊斜坡,無障礙設施反而影響行人。 

輪椅使用者還是希望靠自己出門,新北市輪椅夢公園的黃光昇即表示,倘若診所無適當空間讓輪椅順暢行動,表示空間規劃不夠完善,便降低前往意願。

王拔群認為,計畫最終的目標是讓行動不便患者能盡量就近看診,且坐輪椅的病患並不僅限身障人士,政策不能萬事俱備才開始進行,無障礙診所的需求將只增不減。

身障者出門 麻煩重重壓力大

行動不便的馬振興靠支撐檯面站立行走。攝影/林政勳

對身障者而言,出門並非易事。自小罹患小兒麻痺症的馬振興回憶,就讀國小第一天發現教室在四樓,由於他從未爬過樓梯,只能哭著回家。即便過去幾十年,那天的挫敗感仍至今難忘。 

交通也是身障者出行時考量的重要因素。鄭邦彥透露,自己會避開大眾出行的高峰時間,儘量不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除擔心讓司機增加麻煩,也容易影響其他乘客,讓他倍感壓力。他也提到,其妻同為身障者,但因部分公車僅有一台輪椅空間,導致兩人無法同時搭乘。 

新北輪椅夢公園提供給身障人士的運動器材。攝影/林政勳

馬振興表示,因自身行動不便近兩個月僅出門三次,除看診等需求,鮮少獨自出門。對於身障者外出意願低,黃光昇指出,部分身障者出門受便利性及他人眼光影響,寧願待在家中。不過,在運動場上的夥伴若有相似的生理狀況,相處過程中較無壓力。鄭邦彥則分享,其妻原本性格較為內向,在她接觸輪椅冰壺運動後,更願意與他人交流。黃光昇亦認為,隨身障運動的興起,身障者可藉由運動與他人互動,敞開心扉與外界接觸,有助身心健康。 

一般人視若無睹的騎樓路障和階梯差,對行動不便者而言都是不小的阻礙,馬振興對如今不斷改善的無障礙設施環境,感到無比欣慰。黃光昇呼籲,只需增加一個斜坡,就能打造對身障人士或輪椅使用者更友善的空間。馬振興亦期盼,台灣社會的無障礙環境能持續進步,讓身障者更容易、安全地走出家門。

延伸閱讀:

無障礙設施雖普及 輪椅族外出障礙多

通用設計需普及 友善社會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