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鴻向民眾講述木柵萃湖生態。攝影/汪虹
焦點環保公衛

萃湖成功復育螢火蟲 打造多樣化棲地

記者 黃雯婕、楊婷茹、汪虹/文山報導

在黑夜裡閃著光芒的螢火蟲,曾經一度因為人為的影響而數量銳減,城市的光害讓牠們難以存活,但是近幾年來,許多地區都開始進行螢火蟲復育,而萃湖在木柵公園改建後,螢火蟲數量漸趨穩定,讓人們踏進萃湖時能夠再次看到繁星點點。

隨著都市的發展,大樓林立、光照強烈,嚴重的光害時常威脅著螢火蟲的生命,人為的影響也導致螢火蟲的數量銳減。所幸,大眾開始有了維護大自然生態的意識,像木柵公園也持續進行著生態保育以及復育螢火蟲的計畫,而這也是目前復育螢火蟲數量最多的公園。

木柵公園裡藏著一處別緻的風景萃湖,裡頭除了綠意盎然的植物之外,更有許多珍貴的動物在這築巢、孕育下一代,最特別的是在目前幾個復育螢火蟲的公園中,萃湖的螢火蟲數量是最多的,目前維持在500隻左右。在這裡的螢火蟲有三種:黃緣螢、黑翅螢、紅胸黑翅螢,擔任文山社區大學(以下簡稱文山社大)的老師及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陳德鴻說:「萃湖本身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湖的兩岸都有茂密的大樹,再加上萃湖的凹谷地形讓光線無法直射進來,不只螢火蟲能在此繁殖、生存,許多動物也都會因為萃湖隱蔽的特性而前來築巢、休息。」

除了萃湖本身的環境利於復育螢火蟲及動植物之外,文山社大的志工們也在打造對生態更友善的自然環境上付出許多努力,為了增加這個棲地的多樣性,志工們花了四、五年以上的時間,刻意營造出一個浮島,並在上面栽種了多樣化的植物。陳德鴻說:「這個浮島就像是生物安穩的家,現在有很多生物在利用了,像是斑龜、鱉、白腹秧雞、鳳頭蒼鷹等都曾在上面駐留,所以族群是非常的穩定。」

志工們在木柵萃湖中自製的浮島生態。攝影/汪虹

由於螢火蟲的食物來源為田螺及貝類,而田螺都是生活在充滿枯枝落葉的環境,因此要保護螢火蟲就必須先從田螺開始,固定放置枯枝落葉等讓田螺能刮食、生存,藉此穩定萃湖的生物食物鏈,但也因為這些特意營造出適合生物的環境,讓不了解的民眾認為應該把那些看似髒亂的樹葉清理掉。

陳德鴻表示,維護與管理萃湖是很重要的工作,原以為民眾對於生態環境也會有一樣的想法或者素養,結果是沒有的。平時志工們在萃湖工作就必須花許多時間與心力完成,但與民眾的溝通協調問題同時也是增加志工們的工作量,陳德鴻認為,無知就不要亂做判斷,如果人們的思考能夠不再是只有人,而是以其他生物為考量的時候,公民素養就會提升很多。

一般公園的路燈是180度放射出去的,但在木柵公園的路燈是採用U字型遮起來,為的就是希望能減少光的照射,而萃湖裡面則沒有燈,文山社大職員方玉如解釋,在整個工程改建的過程當中,提出了很多的建議,台北市政府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衡量後認為這個區域保留給生物,因此決定讓這個區域可以不設置路燈。雖然萃湖裡沒有設置路燈,但在木柵公園旁的住宅光、天上反射下來的光都還是足以讓民眾在欣賞萃湖生態時能看得清楚。方玉如表示,在木柵公園改建之前,螢火蟲大概只有五到十隻,但在改建過程中因為沒有人為打擾及路燈的強烈光源,曾有過一個晚上出現500到1000隻的螢火蟲,現在公園開放之後,干擾雖然增多,但還是維持在穩定值。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管理處 製圖/汪虹
木柵公園改建工程 實施生態分區管理

木柵公園除了提供民眾遊憩、休閒之外,公園裡頭萃湖的景致也讓大眾在休憩之餘,能夠欣賞天然的生態環境。在民國104年時木柵公園曾進行大規模的公園整建,改建後的公園落實生態分區管理,將萃湖打造成適合動植物生存並且降低人為影響的友善環境。

木柵公園最別具特色之處,除了萃湖生態外,還有蔣介石文化的歷史痕跡也都保留在此,陳德鴻說:「這裡以前是軍事的管制區,這古老的圍牆一進去就是革命實踐研究院的一部份,當時蔣介石經常來這邊開會、上課,這附近就會有很多的憲兵、部隊駐守,因此有很多的小路被稱為憲兵小徑。」這面圍牆現今成了一道分界線,圍牆以外是一般民眾使用的公園,包括設置無障礙空間等,都是通用化的設計,但圍牆裡面的管理模式則完全不一樣,是以生物為考量,而不再以人為去主導整個環境。

圖左為以生物角度營造的生態環境,圖右為可供民眾休憩的遊樂場,兩者以圍牆做區隔。攝影/汪虹

陳德鴻表示,原先生態區也有規畫要設置無障礙的空間、通道讓民眾更方便進去,但無障礙設施有一定的標準,它的坡度、坡長、迴旋的空間都有固定規格,可能因此影響裡面生態的培養,後來就捨棄了這個規畫。相較於生態區內以生物為考量,木柵公園則是以人為主,因此設置許多便民的設施,陳德鴻說:「公園要有分區管理的概念,要不然如果每個人的需求都得到滿足的話,這些昆蟲、動物就沒有機會在這邊出現了。」

志工用心維護萃湖 期望民眾共同參與

萃湖螢火蟲數量逐年增加歸因於志工團隊努力,這群守護翠湖的志工團隊除了須定期巡守萃湖、做生態紀錄之外,也須移除萃湖的外來種,確保萃湖的穩定環境與生物的食物鏈。其中,母子一起來當志工,不只讓生態永續,也增進家人間的感情。

今年高一的林彥辰與母親戴君儒都已經在志工團隊服務一年多,談及當初加入志工團隊的原因,戴君儒說明,因為兒子從小就對蟲與大自然很有興趣,所以常常會帶著兒子參加體驗大自然的活動,而林彥辰則是笑著說:「我去年年初有來參加萃湖舉辦的野放螢火蟲幼蟲的活動,後來四月時因緣際會下看到志工公告便加入了,上完志工的生態培訓課之後,就跟著德鴻老師在這邊做事、導覽。」萃湖的志工團隊須進行志工生態培訓課,課程內容包含濕地動植物介紹、棲地觀察、維護等,目的在於讓志工們能夠更了解萃湖的生態環境以及懂得如何導覽解說。戴君儒補充,志工課程的老師除了教導生態知識之外,也會花許多時間去教導志工如何改用生態的角度去看木柵公園。

林彥辰找尋木柵萃湖中的外來種。攝影/汪虹

方玉如提到,招募萃湖志工團隊沒有一定的標準,只要有一顆熱忱的心,願意為生態一起努力的人都可以參加,也因為這樣的條件,萃湖志工的年齡層分布極廣,林彥辰是目前最年輕的志工,而年長的則是70到80歲都有。志工團隊分為巡守、生態記錄、棲地維護、導覽四個類別,志工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與專長選擇不同的類別,她希望來這邊的志工都能做得開心,同時能有所收穫,共同為萃湖盡一份心力。

萃湖因為多樣化的自然環境,現在除了螢火蟲以外,也充斥著各式各樣的生物,對此,戴君儒欣慰的說:「以前在南部看螢火蟲需要花錢,但在萃湖走過去就能慢慢欣賞,這一路跟著大家一起營造這個環境,現在能看見螢火蟲,心中都有滿滿的感動。」志工團隊們希望能夠先用導覽等宣導的方式讓民眾認同萃湖,並讓居民進一步把萃湖當作自家的後花園,一起用心維護。

志工們將生態復育,讓生物更適合生長。照片提供/文山社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