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文教生活

老街過度商業化 恐失地方特色

記者 華語涵、李如茵/採訪報導

昔日製陶今賣陶 特色仍保存

早期的鶯歌陶瓷街四處可見燒窯工廠,但在1990年代以後,受到現代陶藝的影響,具藝術價值的新式陶瓷作品快速增加。為了因應商業化的市場,開始出現鶯歌陶瓷商品並非由鶯歌製作,而是委外的窘境。例如:有英國、中國大陸製的商品充斥等現象,但在商業化的潮流下,鶯歌陶瓷仍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鶯歌提供陶器客製化的服務。攝影/華語涵
三峽除建築特色外 商品重複性高

至於三峽老街在日治時期修建的巴洛克式建築一直保存至今,祖師廟更是以精緻繁複的石雕、銅雕聞名,許多民眾便是衝著三峽美麗的建築而來。

或許有很多民眾認為三峽的名產是牛角,但其實清朝年間的三峽是以藍染為主要的傳統產業,金牛角是一直到民國47年才出現,漸漸變成了三峽著名的名產。因此近年來三角湧文化協進會開始舉辦「藍染一日DIY」活動,讓民眾能體驗當年三峽的傳統產業,也出現了愈來愈多藍染的商品。

三峽的藍染相關商品。攝影/華語涵
老街過度商業化 恐失地方特色

永恆不變的是這些經典建築,但商家賣的產品,卻是愈來愈流於商業化形式。民眾在享受古蹟、建築美的同時,雖然能夠邊走邊吃,卻也因商業化作用,導致在無形中將老街帶入去在地化的模式。

不僅如此,店家的種類重複性也愈來愈高,同樣的古玩、冰店在淡水老街也能看到,甚至還能在店內找到來自全台各地的明信片及小吊飾。

觀光系助理教授劉松達表示,老街屬於觀光財,有人潮就會有錢潮,商業化是個無可避免的趨勢。但過度商業化會導致老街去在地化的現象發生,當老街愈來愈淪為「白天的夜市」,失去在地特色,這就不再是一條保留傳統文化的「老街」,而是商業化行為造就的另類觀光勝地。

這時卻有一群人組織起了老街商圈協會,默默為保存老街的歷史文化努力,但如今也因商業化模式遭遇到許多阻礙。三峽老街商圈發展協會財務長王嬿琳提到,商家即便加入協會,卻也幾乎都是主要委員們在孤軍奮戰,若政府要提出相關強制性保存老街的的規範,恐怕會引起民怨,造成反彈。

三峽以其獨特的建築特色聞名。攝影/華語涵

 商業化並沒有不好,但商家若能更加團結的將文化融入商品,讓民眾能在購物時也認識老街的在地特色,台灣的每一條老街將會愈來愈有自己的風格,讓所有來到老街的民眾體會到更真實的老街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