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社會社福

文化不安全 原民健康正義誰來守護

記者 林芝彣、林佳穎、邵卉婕/採訪報導

長期以來,因法律與政策未臻完備,台灣原住民族存在健康不平等問題,因而政府透過設立《原住民族健康法》(簡稱原健法),藉以改善原民族群生活品質,尤以醫療層面期能透過文化理解,提供適切服務,使其不再成為健康不平等下的犧牲者。

消除成見 尊重文化

根據衛福部一項資料顯示,原住民族健康不平等問題,與社會大眾普遍缺乏「文化安全」知能、原住民族長期在社會、經濟與制度上受到歧視有密切關聯。所謂文化安全,概念之一即為醫療與照護提供者必須具備「文化敏感度」,並依不同文化的服務對象得以理解及接受的模式,提供「文化照顧」。

「文化安全跟文化敏感度的第一堂課,是要了解原住民族的殖民史。」第十屆台灣原住民醫學學會理事長林德文強調,許多人對原住民存有刻板印象,卻只看結果而不思考原因,文化敏感度並非用以咎責弱勢,而是能夠反思其原因,進而理解並表現出契合不同文化的行為。

原健法推動學生團體為健康不平等展開倡議行動。照片提供 /柯哲瑜

台灣原住民族長期照顧聯盟執行秘書石貿奇分享,其在部落生活的家人因為生病,送到市區的醫院照顧,卻因為不會說中文,無法與醫護人員溝通,且不熟悉環境而害怕外出,造成肌肉萎縮,故在兩個月內喪失語言能力和行動能力。他感嘆,到醫療機構就診看似稀鬆平常,但因文化差異,原住民族無法適應主流醫療體系的照護,健康狀況反而惡化。

部落合作 參與決策

原健法推動學生團體總召柯哲瑜指出,許多人認為都市原住民不必擔憂醫療問題,然而許多原住民族長者因年輕時被非原住民族歧視,導致不願使用長照資源。她強調:「都市原住民的健康情形,尤其在心理狀況方面,其實是更嚴峻的。」

柯哲瑜表示,除了中央擬定政策,更要做的是以地方為單位,因地制宜,推行地方的健康計畫。衛福部推行的「部落健康營造計畫」,雖然能夠啟動社區參與健康決策,但原健法推動學生團體成員林俊儒認為,當前台灣缺少可以讓部落合作參與決策的平台,引導政策的推行。

柯哲瑜與林俊儒曾投書,他們認為健康問題不僅存在原住民族間,更涵蓋不同文化、不同年齡之間都可能有差異,而《原健法》的訴求,不外乎是需要更多資金挹注、培養更多原住民族人才,並在決策過程中,原住民族都能直接參與。

對此,原民會社會福利處專門委員柯麗貞表示,目前正在規劃成立原住民族相關事務的專責單位,希望未來有平台能集結原住民族相關政策,並由原住民族代表親自參與。她同時指出,政府為保障原住民族醫療權益,除了設置文化健康站(簡稱文健站)以外,在全國長照人員的培訓中,亦需要有更多文化安全相關課程,藉以培育醫護人員具備文化照護的功能。

位於都會地區的汐止文健站,是當地阿美族人主要的照護據點。攝影/邵卉婕

「如果能藉由通過《原健法》這個機會作為破口,去提升整個健康政策的治理,這其實是最遠程我們希望能達到的目標。」林俊儒強調,《原健法》的目標不僅是透過民間組織的倡議就能達成,而是必須重新思考並瞭解原住民族的歷史脈絡,從文化、經濟、政治等面向,由根本翻轉整個健康體系。

誠如林俊儒所說:「原住民健康法不只是針對原住民的健康,而是針對每一個人所理解的原住民精神跟文化。」在各界努力推動下,今年5月26日《原健法》於立法院三讀通過,至此,原住民健康權的保障已然提升至法律位階,終能逐步落實健康正義。

社會環境因素 影響健康識能

柯麗貞指出,2021年一項數據顯示,原住民男性與女性平均壽命,分別比全國平均壽命減少8.16歲與5.96歲,明顯低於其他族群。有關原住民較容易罹患糖尿病的原因,對此,林德文說明,原住民族普遍健康識能較為不足,其原因涉及教育、職業、經濟等社會決定因素,導致原住民族長期處於健康不平等。

以原住民較易罹患糖尿病為例,林德文解釋,預防糖尿病日常飲食須多樣攝取蔬果,惟以傳統原住民普遍的生活條件,雖較易取得原型食物,但品種少且多樣性不足,加上他們多從事耗費體力的工作,需仰賴高油高鹽的便當來快速恢復體力,造成營養不均衡,久而久之便成為生活習慣。

原住民與全體國民平均壽命比較。資料提供/柯麗貞、製圖/林佳穎

柯哲瑜則提到,體型肥胖也是易罹患糖尿病的原因之一,而肥胖多源於生活壓力,包括社經地位低、經濟不足及種族歧視等,皆是壓力來源。

此外,關於原住民喜好酒品的成見,林德文補充,這種刻板印象顯現出社會長期對於他們的忽略、歧視,導致社會不適應及缺乏社會資本,被迫藉酒釋放壓力並建立族群認同感,均因文化敏感度低所造成的誤會。

重視文化脈絡 落實高齡照護

原住民族與漢人之間存在相當程度的文化差異,文健站的設立宗旨,即為原住民族部落的照護據點,透過相互溝通,避免誤解,藉以提供原住民長者適切的照料與文化傳承。

文健站內的照服員及志工,皆須接受專業訓練,提升文化敏感度。新北市汐止區部落文化健康站照服員黃瑋瑤提到,除了年紀較大的長者與漢人會有語言溝通的問題外,其餘在照護上並無明顯困難,惟大部分原住民長者仍較傾向接受同為原住民照服員的服務。

長者至文健站需先量測血壓,接受簡單的醫療照護。攝影/邵卉婕

黃瑋瑤說明,漢原文化較顯著的衝突是在醫療用藥,部分原民長者更傾向相信族裡的傳統療法,而不願意按時吃藥,但這些療法並不被醫學所認同,照服員也經常為此陷入兩難。對此,他們便會從中取得平衡,若病情穩定就不會加以干涉。

文健站準備團康遊戲預防部落長者失智失能。攝影/邵卉婕

汐止文健站目前已有四十九位造冊納管的長者,黃瑋瑤指出,文健站容納人數有限,在長者較多的部落中,仍無法服務所有的年邁居民;她亦期待,在長照需求大量提升下,未來能增設文健站據點,讓包含原住民在內所有的長者,都能得到妥善的照護,在社區中安度老年生活。

文健站內隨處可見阿美族的文化特色。攝影/邵卉婕

延伸閱讀:

修正禁伐補償比例 維護原住民權益

原住民加分制度惹議 原民學生有話說

與疾病共存 糖尿病患者的長期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