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社福

志工伴「星兒」路跑 助社會認識自閉症

記者 李奕潔、賴玟岑/採訪報導

「來,跳起來,一、二、三跟我一起喊:嘿!嘿!嘿!嘿!動起來。」舞台上的老師帶領著全體參加者一同做暖身操,而台下的參加者各個活力充沛,跟著音樂節奏活動筋骨。由中華民國自閉症適應體育休閒促進會(以下簡稱促進會)舉辦之「點亮星光、愛心永傳」公益路跑活動,於2020年10月24日早上七時正式揭開序幕,期盼喚起社會大眾對自閉症兒童(以下簡稱星兒)有更多認識和了解,進而給予最大包容、關懷、支持與協助。

今年路跑活動有星兒親子和一般跑者,也有陪跑志工和大會志工一同參與。路跑組別分別有六公里的樂活挑戰組、三公里的樂活健跑組,與星兒親子組。

「五、四、三、二、一 嗶〜〜〜」鳴笛起跑!第一組出發的是樂活挑戰組,緊接而來的是樂活健跑組,最後是星兒親子組,陪跑志工也與親子組共同出發。

路跑活動起跑,參賽者雀躍地向前奔跑。攝影/李奕潔

伴星兒與社會互動 陪跑志工:很有意義

擔任陪跑志工的吳先生提到:「自己本身熱愛跑步,在朋友的推薦下,便想投入陪跑志工的行列,幫助星兒完成路跑,未來也會持續參與此路跑活動,因為很有意義。」

魏雅慧則是大會志工,因為個性喜於幫助別人,所以常報名當志工,而這次是在善耕365平台上得知此活動,雖然是第一次參加星兒路跑,但未來若有機會,會想再參與。

「這個路跑很有意義,對星兒很有幫助!」星兒家長曾爸爸說,參加路跑前並沒有事先訓練小孩,因為這個活動很友善,不會硬性規定一定要跑完全程,而是依照星兒的身體狀況來決定,且能在路跑之餘,讓小孩走出來跟社會接軌,和大會、陪跑志工有所互動,這是相當重要的。

由於星兒欠缺學習獨立自主的機會,曾爸爸想讓小孩從接觸小型社會、友善團體開始,再慢慢走入大社會,畢竟他可能會比較早離開,也希望他的小孩將來能夠獨立自主,可以在社會上生存。

編號1082左為陪跑志工、右為星兒。攝影/李奕潔
跑者正等待領取路跑完賽證明。攝影/李奕潔

很多志工或參賽者都是第一次參與此路跑活動,平時也無關注自閉症相關議題,而自閉症是一種先天腦部功能受損而引起的發展障礙,自閉兒可能會有不容易與人親近的症狀,就如星兒家長曾爸爸提到希望藉由路跑活動,讓小孩能夠慢慢適應人群,並與社會接軌。據美國精神醫學診斷手冊DSM-5,診斷自閉症標準生活行為應包含:社會溝通和社會性互動方面有質的缺陷,以及狹窄反復固定的行為和興趣。

自閉兒可能會有的症狀。資料來源/iHealth 健康報報製圖/賴玟岑

廣設體育休閒活動 促進會:盡力滿足星兒需求

促進會理事長李東琳說明,基本上星兒很需要走到戶外活動,且到戶外時應做什麼活動及場地的挑選都是關鍵問題。因此,促進會安排了很多適應體育休閒活動,例如:籃球、桌球、太鼓、游泳等運動類別課程。除此之外,有些孩子較喜歡靜態活動,便會安排畫畫、積木與疊杯課程,只要孩子們有需求,必會竭盡全力成立各班隊,來滿足孩子的學習動機,但也會評估是否適合星兒。

中華民國自閉症適應體育休閒促進會理事長李東琳。攝影/李奕潔

然而,在成立促進會時也曾面臨到許多困難。首先,成立的程序相當麻煩,需要星兒家長加入單位,共同變成發起人。此時,家長的意願就很重要,意願則取決於促進會對孩子的幫助,一開始許多家長對促進會的成立有疑慮,因為不曉得促進會如何運作,以及給星兒什麼幫助,因此採取先開班授課來運作。李東琳說:「我們先開班,把服務提供出來,讓孩子接受到服務並產生成效,家長也認同這樣的活動跟服務,就可凝聚為一個團體。」

促進會成立之後,需要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而支持活動進行,最重要的就是「經費」,但受到疫情影響,促進會上半年並未舉行活動,大眾對他們的熟悉度便會降低,熟悉度一旦降低,連帶認同度也會跟著下降,最終導致沒有資金挹入,進而使促進會運作面臨困難。

路跑遇疫情人力經費受阻 盼社會關注星兒議題

「星兒最大的困難在於人際溝通及交流互動,因此在整個活動中需要大量志工,跟星兒做一個安全、穩定與融合式的互動。」李東琳說,因此期盼大家能多報名參與志工活動,倘若缺少志工協助,例如沒人幫忙發餐盒與完賽證明,可能會導致路跑有很多環節無法順利進行。

路跑是一項較為廣泛、輕鬆的活動,能夠把星兒引導出來參與活動,讓他們感受到與人們交流並不可怕,同時使他們了解相互溝通的過程是有趣且有成就感的,最後再慢慢建立出與人們互動的基本模式。

今年適逢疫情影響,起初的志工招募一度受阻,只能透過不斷宣導,讓大眾得知此資訊。在疫情日漸趨緩後,志工報名意願也有所提升,最後成功招募足夠的志工。然而,路跑所需經費相較於其他活動高,目前只能透過社會團體承擔部分支出,讓活動可以順利完成。對此,李東琳強調,並非每一個活動,都能獲得很多社會團體的贊助與民眾的支持,必須不斷宣導、倡議,讓每一個人持續關注星兒相關議題。

從韻律舞蹈 訓練星兒節奏感與反應力

「歪歪頭,肩膀動一動!」活力的聲音、翩躚的動作,一進到教室,看見一群青少年及成年人跟著音樂手舞足蹈,這是促進會與威晴調適性運動工作室一同開辦的舞蹈班,利用每週日兩小時的時間,不但能讓星兒活動筋骨,更可以提高社交能力。

每次上課,星兒家長都會陪伴在孩子身邊,當小孩跟不上動作時,就可以在一旁指導,若是其他孩子動作不正確,也會協力幫忙。在家長的陪同下,星兒能更快速的理解老師的指令,完成一系列的動作。

家長協助星兒跟上老師的動作。攝影/賴玟岑
教導星兒有氧舞蹈的陳彥廷。攝影/李奕潔

從暖身、主運動到最後的收操,都有音樂節奏,這是教導星兒有氧舞蹈的老師陳彥廷上課的方式。跟著音樂,星兒及家長繞成一個圓圈,將安全跳箱視為一間又一間的房子,音樂播放時,要跟著節奏律動,當音樂暫停,所有人要坐在自己喜歡的房子上,以訓練節奏感與反應力。每堂課老師都會精心設計活動,除了讓孩子感到新鮮,也能增添不一樣的訓練。

「每堂課都要注意到小孩當天的情緒或是體力狀況。」在因緣際會下來到朋友開設運動工作室的陳彥廷說,當他發現孩子情緒有狀況時,會先主動詢問家長孩子發生了什麼事,再慢慢引導小孩回到課程進度;若是察覺孩子體力不佳,則會增加休息時間。陳彥廷透過細膩的觀察,了解每位孩子上課的狀況,適時調整課程,讓孩子能自在愉快的上課。

老師設計節奏感遊戲,將安全跳箱當作房子,星兒與家長隨著音樂繞圈圈。攝影/賴玟岑
陳彥廷時時注意星兒的狀況並給予鼓勵。攝影/李奕潔

推動適應體育目標 學者:讓身障者喜歡從事體育活動

「不是叫學生去適應體育課,而是教學體系去做修正調整,讓學生有好的適應。」

適應體育」是一種專為身心障礙學生所設計的體育課程,能有效治療及復健身心障礙者,增進社交能力,改善生活方式,讓身心障礙者能與正常學生一樣,享有體育課的學習權利。國立體育大學適應體育學系陳張榮教授認為,適應體育的教育目標,就是要讓身障者上課愉快,從而喜歡從事體育活動。

台灣的適應體育自1993年頒布「發展與改進特殊教育五年計畫」後邁向全面發展的階段,推展迄今已二十餘年,在專家學者與教育人士的促進下,已打下根基。

但隨著時間的改變,目前國內的特殊教育已轉向融合教育,讓身心障礙者能夠回歸普通學校與大家一同學習,所有學生不分障礙都能公平的參與,因而壓迫到台灣推動適應體育的空間。

適應體育能讓身心障礙的學生有參與感,使其在情感方面和身體活動都能有正面效益。而台灣適應體育的發展在國際間算較慢推動,在教學及推廣方面仍有進步的空間。

陳張榮表示,許多體育老師並未修習適應體育相關課程,不知道如何教導身心障礙的學生,也不清楚身心障礙者的特質,導致教學上有負擔。目前僅國立體育大學設有適應體育學系,國內較少人專攻此領域,而普通教育的老師普遍缺乏特殊教育的專業知識,師資培育仍有所限制。

以學習資源來說,學校應多添置適合身障者的教材,並改善無障礙的教學環境。像是對於視力較差的視覺障礙者而言,在上桌球課時,若乒乓球與教室背景都為白色的話,學習上會相當吃力。因此在光線、教具、環境的顏色上,都應評估身心障礙學生的狀況,在器材及教學上多做改變。

「不是叫學生去適應體育課,而是教學體系去做修正調整,讓學生有好的適應。」陳張榮教授說。了解身心障礙者的特質,教學上做適度改善,讓身障學生在上課時有成功、愉快的經驗,願意且喜歡去從事體育活動,養成好的運動習慣,才是適應體育的重要目標。

國立體育大學適應體育學系教授陳張榮。攝影/李奕潔

 

延伸閱讀:

關愛星星的孩子 自閉症兒童的特殊教育

認識自閉症 了解更多的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