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的學生運動。照片提供/黃奕勝
運動

夢想與現實拉扯 體保生的辛酸誰人知

記者 洪浩軒、曾俊瑋、賴威廷、吳俐文/採訪報導
 光榮及汗水揮灑下 體保生的血淚史

台灣大專院校的體保生百百種,從主流的各式球類運動到競技啦啦、體操、田徑等運動項目,在大學中所佔的人數都不算少數,也常為學校的運動方面帶來亮麗的成績,但在優異體育成績下,卻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辛酸血淚。

所謂大專院校「運動績優生」(俗稱體保生)是指,學生在高中時期代表校隊,參加教育部或全國各單項協會舉辦的高中組比賽;或是取得台灣區中等學校運動會或高中聯賽前八名的成績,才有資格參加大專院校所開放的保送甄審或甄試。體保生的升大學管道,可分為「甄審」、「甄試」、「單獨招生」及「轉學、插班考試加分」等四個管道。(此分別會作為圖表上機)

普通大專院校的體保生除了強項在於自身的術科運動,還有著和一般生相同的就學身份,可以在大學中除了術科表現亦能學到其他的一技之長,相較於一般體育大學或是體育專門科系的學生,大專院校的體保生對於未來更多了一條能選擇的道路。

運動的這條道路上荊棘滿谷,競爭激烈,且無論是國立或私立學校的體保生,倘若沒有打出好成績,被國家隊或職業球隊相中,未來的發展都是未知數。體保生們需克服許多困難,例如與同儕和教練間的磨合,課業上的壓力,還得接受各種敗賽、受傷的挫折,在夢想與現實的拉扯中,也有很多人會在途中選擇轉換跑道,甚至忍痛退隊,找尋自己更好的歸屬。

體保生升學途徑。製圖/吳俐文
 若非主流項目 恐被大眾遺忘

正如時代潮流,現今民眾關注的運動偏向球類、田徑項目與游泳,但體保生資格卻有百百種,很多項目是民眾根本不曾耳聞,例如輕艇、擊劍、風帆、拳擊等,在台灣這座寶島,體育的未來發展性較他國更為狹窄,資源與環境的劣勢加上又是冷門項目,幾乎沒有發展空間,礙於現實,許多選手捨棄體保生資格,忍痛放棄夢想,投入自己不熟悉的道路。

熱血的HBL高中籃球聯賽即將進入複賽賽程,這股熱潮吸引廣大觀眾,不只能透過網路看到轉播,更能在電視上看到有如職業賽事班的專業現場直播,反觀全國中等學校拳擊賽,觀眾可能不到HBL的三分之一,也僅僅只有網路轉播,這樣殘酷的對比,正是台灣體育環境的詬病,許多人說,在台灣走體育路線等於斷送自己的未來,連主流運動的未來都很渺茫,何況是那些被忽視的項目。福利方面主流運動也常有較好的福利,曾是世新大學競技啦啦隊現在大二的屠子豪同學說:「學校常補助籃球體保生的各種開銷,宿社費、球衣費等等都有補助或減免,但啦啦體保生卻像一般生一樣學費沒有差別,平平都是體保生,甚至啦啦隊幫學校拿到七連霸,這樣的差別待遇多少都會感到有些不平衡。」

政府的相關升學制度,看似給了體保生另一條能升學的路,但較冷門的項目卻容易被大眾遺忘,在這競爭的時代,除了要跟來自四面八方的選手較勁,還要與自己的未來奮鬥,煩惱自己未來的去向,學生們紛紛建議政府應該設立完善配套措施,給予選手一條明確的道路,盡可能避免主流與非主流的差距,一舉改善台灣的體育環境,讓選手在每條跑道上都能發光發熱!

不管甚麼項目,選手永遠保持享受的態度。照片提供/屠子豪
 踏出賽場,邁向全新未來

身為運動員,只要一踏上賽場,便是鎂光燈的焦點,受到極大的關注以及眾多粉絲的支持,但這一步步邁向風光的階梯,是由自己血淚和汗水堆疊出來的。

職業運動員是許多人的夢想,但能堅持到最後的人少之又少,更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辛酸。曾是102學年HBL第三名泰山高中球隊的一員,目前就讀世新大學傳管系二年級的呂子易同學提到 : 「高中經歷三年嚴苛的訓練,畢業後也了解到自己在籃球沒有更多的發展空間,即使在大學校隊打完四年,若身上無一技之長,也會為自己的未來感到擔憂。」

前世新啦啦隊員的屠子豪同學提到 : 「在退隊之後,是一條重新開始的道路,也使人生有全新的發展。學著漸漸踏入社會,除了藉由打工培養社會經驗之外,更能有多餘的時間去嘗試新的事物,挖掘自己新的興趣,這些經驗是隊上無法教你。」

許多體保生在與教練的溝通以及制度上會不適應,受到挫折,即使獲得不錯的成績,卻屬於非主流運動而被忽視,進而萌生退隊甚至是轉換跑道的念頭,但是每次接觸運動,他們還是會感到惋惜,畢竟曾經也為了夢想全力以赴,而那片天現在卻只能仰望,伸手卻觸不可及。

邁向新未來。照片提供/呂子易
 體保增加競爭力 仿效國外動靜兼顧

台灣的體保生往往都是從小開始訓練,一路從國小培訓到大學,在這些過程中,體保生都是就讀體育班的,在校的多數時間都在球場訓練,對於課業也較不重視。

升上大學後體保生的體育路分成兩大類,第一種是就讀體育大學的體育系,也就是繼續致力於體壇,另一種體保生會選擇以體育績優生的制度進入普通的大專學院。但後者因為長期體育和學業的比重不平衡,導致體保生對於課業的掌握,甚至是報告的撰寫都比一般生還要吃力以及不熟悉,班上同學也會因為體保生的做事能力比較不足而產生爭執,甚至不願意和體保生一組,導致離開球場的體保生對自己開始懷疑,喪失自信心。

反觀美國以及日本,他們對於體保生的課業要求非常高,所以體保生練習時間多半為課堂前後,並不會影響他們學習,甚至當體保生成績過低時,還會被暫時禁止練習,直到他們的成績恢復應有的水平。這樣的教育制度下,雖然外國的體保生壓力較國內的體保生還要大,但離開球場的運動員們,在能力上並不會輸給一般生,如此一來便可以保障他們未來的出路不會被綁死,反而是更多元化的。

現代無論各種專業都希望可以培養第二專長,才能保障出路的廣度。若台灣的體保制度可以稍作修改,增加課業對體保生的重要性,相信這些體育人才未來可以更自信更精彩。

選手拚盡全力。照片提供/呂子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