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傳統作物 部落小農拚經濟
記者 林欣愉、藍子瑄/採訪報導 現今,許多傳統農作物正面臨消失的風險,而在屏東的新來義部落,透過「保種」的方式,延續部落糧食的品種。當地小農更創新蔬果店的經營,將部落的傳統農產品推廣出去,創造商機的同時,也凝聚族人的感情。
記者 林欣愉、藍子瑄/採訪報導 現今,許多傳統農作物正面臨消失的風險,而在屏東的新來義部落,透過「保種」的方式,延續部落糧食的品種。當地小農更創新蔬果店的經營,將部落的傳統農產品推廣出去,創造商機的同時,也凝聚族人的感情。
記者 黃姸瑀、蘇亭瑜/採訪報導 原住民文化正面臨傳承危機 ,而在宜蘭大同鄉,一間部落廚房致力透過當地食材與料理延續文化。廚師將部落的情感與故事融入每道菜中,讓更多人品嚐到這片土地的精髓。
記者吳雅莉、焦仲/採訪報導 傳統醫療模式為「生病了就該到醫院看診」。在診所中冷冰冰的器材和數據,也讓患者更加緊 […]
南投縣信義鄉內的希娜巴嵐國小、潭南國小、民和國中合唱團的學生們在張渝姍的帶領下,年年奪得全國以及國際大獎。偏鄉學校難以享有良好資源。張老師卻不畏挑戰,帶領孩子走出部落,肯定學生信心。她的奉獻改變了偏遠部落孩子的命運,但師資高流動和教育環境仍是挑戰。
在烏來的泰雅族部落除了交通不便之外還有很多老人沒辦法下山採買,因此部落菜車已經成為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老闆陳明忠每天凌晨兩點就到不同的市場批貨,開著菜車把每一份居民的寄託帶回家鄉。
數位學伴計畫透過網路串聯大學伴和小學伴,以深厚的陪伴為特色,結合一對一視訊方式,透過互動、分享知識,打破地域限制,拉近城鄉的距離。
今年9月,位於南投縣魚池鄉的原聲國際學院國中小部正式開學,以「培育部落典範菁英、讓世界聽見玉山唱歌」為願景,培養來自信義鄉各部落的青少年,不僅提供孩子們課業上的支持,也關心他們的生活需求。
花蓮縣秀林鄉的大同大禮部落,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第一站,近年提供山友住宿,不過日前突然宣布「暫停接待所有家庭服務」,引發登山客一片譁然,原來因為他們並非「合法民宿」,今年初陸續被縣府開罰每戶3萬元,且可連續罰。許多當地族人表示,山上很難達到平地申請民宿登記的標準,希望政府可以給予他們生存空間。
對於生活在平地與市區的人們,照下一張全家福是再稀鬆平常不過的事,但住在偏遠山區的人們,苦於路途遙遠,想正式的拍張照片還要驅車下山。對此,有一群人想到了他們的困境,願意載上攝影器材,並不惜千里迢迢開車深入山區,只為幫部落中的耆老和族人們留下一張張合影。
射箭,自古以來是原住民狩獵文化的一部份,對於太魯閣族更是至關重要,花蓮縣秀林鄉重光部落長老的高智仁,秉持著對射箭的熱情,不僅透過教導射箭凝聚部落孩子的情感,20多年來的堅持更是傳承原住民射箭文化的重要力量。
在高雄市山區的那瑪夏,天還沒亮,部落族人便持著火把,拿著各式漁獵工具走到楠梓仙溪河畔,利用火光吸引魚群後,再將毒藤搗碎放入河中。如此,河中的魚類便會暈厥,大大增加捕撈成功率。而這便是卡那卡那富族代代流傳下來的河祭儀式,也是他們老祖宗與環境共存的文化智慧。
偏鄉學校裡的小朋友,多數原生家庭的條件都較為貧困,而教育資源也十分匱乏。花蓮縣和平國小的校長艾石生,出生於太魯閣族的原住民部落,從小家境清寒,後來受到資助,努力求學成為校長。他深知偏鄉學校面臨許多困難,也因過去的成長經驗,讓他渴望透過教育的力量,帶領這些偏鄉學童走向不一樣的未來。
卡那歲,是位於台東縣延平鄉武陵部落山上的農場。卡那歲是一條溪的名字,在早期是布農族Takis-vilainan家族依靠生活、耕作的溪流。第四代主人Biung透過復刻卡那歲小社聚落,讓更多人來體驗布農族文化。而這裡是也是超級未來食物油芒的故鄉,這個曾經瀕臨消失的植物再度收到重視,在這裡的田野間進行復育,製作成各種特色食物,體驗老人家記憶中的味道,延續這份美好的文化傳承。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