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報導】「刺」文化 一針一墨複印獨有故事
台灣街道上可以看到各式風格的刺青店,除了傳統的龍飛鳳舞,近年來風格簡單、文藝氣息的「新傳統刺青」更受年輕人喜愛。刺青文化帶給人們的不是只有負面印象,而是成為一種紀錄與紀念的方式,隨著時代浪潮推進,「刺青」漸而形成一股流行藝術浪潮。
台灣街道上可以看到各式風格的刺青店,除了傳統的龍飛鳳舞,近年來風格簡單、文藝氣息的「新傳統刺青」更受年輕人喜愛。刺青文化帶給人們的不是只有負面印象,而是成為一種紀錄與紀念的方式,隨著時代浪潮推進,「刺青」漸而形成一股流行藝術浪潮。
人人都知道澎湖的雙心石滬,但是卻很少人注意到,在台灣本島,也擁有百年歷史的桃園新屋石滬群,新屋石滬因為年久失修,加上海浪拍打侵蝕,石滬損壞不堪,是依靠桃園石滬協會的石滬修復技師,才逐漸讓石滬重新恢復樣貌。
卡那歲,是位於台東縣延平鄉武陵部落山上的農場。卡那歲是一條溪的名字,在早期是布農族Takis-vilainan家族依靠生活、耕作的溪流。第四代主人Biung透過復刻卡那歲小社聚落,讓更多人來體驗布農族文化。而這裡是也是超級未來食物油芒的故鄉,這個曾經瀕臨消失的植物再度收到重視,在這裡的田野間進行復育,製作成各種特色食物,體驗老人家記憶中的味道,延續這份美好的文化傳承。
我國無形文化資產中的傳統知識與實踐僅有四個,其一為彰化芳苑海牛文化。因芳苑位於雲彰隆起的地形,為全台唯一保留蚵農自日治時期使用牛隻進行採蚵的場域。卻因科技日新月異,海牛逐漸被採蚵車及牡蠣搬運機取代,導致如今僅剩八頭海牛。為復育海牛,芳苑居民結合觀光、課程推動,並成立海牛學校,以延續及傳承海牛文化。
布袋戲起源於中國,又稱掌中戲,曾經風靡全台灣,但隨著電視、網路的興起,人們的娛樂開始轉型,這項傳統技藝也逐漸沒落。不過,現在台灣有一個兒童布袋戲劇團,擅長將不同表演形式融入布袋戲,「戲偶子劇團」團長在台灣各地巡演,讓大朋友、小朋友認識不一樣的布袋戲。
自日治時期開始,台灣總督府將達悟族作為人類學的研究對象,到國民政府遷台後,在蘭嶼設立離島監獄,蘭嶼面對逾百年的外來族群入侵,不僅需適應漢人文化,而雅美文化與語言保存更成為政府與族人的棘手課題。
台灣於2019年8月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將印尼語、越南語、泰語、馬來語、菲律賓語、柬埔寨語及緬甸語列為小學必選課程。與其他六種語言不同的是,教馬來語的教學支援人員(簡稱教支人員)多數為本身母語不是馬來語的馬來西亞華人,卻依然肩負起教導馬來語、推廣馬來西亞文化的重任。
「青年外流」、「漁業蕭條」成為漁村普遍的形容詞,位於基隆的「八斗子漁村」也不例外。海洋資源枯竭使漁業人數下降、青年人口外流。目前八斗子居民與民間組織攜手合作,欲向政府提案,盼守護當地獨有自然景觀,並創造商機吸引青年回鄉。
貓空是台北市產茶重鎮,隨著貓空纜車的興建,吸引許多遊客前往嘗鮮,大幅帶動了貓空的觀光旅遊。但曾經興盛一時的貓纜,因觀光性質單一,人潮逐漸退去,營收逐年虧損,連帶影響貓空茶產業。所以在地茶農們凝聚共識,創立產業發展協會,共同打造全新的貓空觀光產業。
曾經輝煌一時的花磚文化,乘載了許多南台灣人對於「家」的記憶,如今卻面臨老屋拆遷,牆上色彩鮮艷的花磚也將隨之遭到破壞。但花磚的美並未因此消失,社會中仍然有許多人被它華麗且獨特的樣貌吸引,以及對它背後的歷史寓意深受感動。
好山好水的花蓮縣豐坪溪,讓太平和山里部落依偎在這安居樂業上百年,不過族人們卻在兩年前展開了一場家園保衛戰。正崴集團看中了豐坪溪豐沛的資源,決定重啟延宕近20年的水力開發案,預計興建兩座電廠,但卻未進行諮商同意,遲遲無法和原住民達成共識。開發、生態該怎麼衡量利弊得失,原住民文化又該如何保障,除了需要雙方溝通協調達成共識外,更需要政府完善的法規制度支持。
壯圍鄉位在宜蘭縣東北部,各類的資源與交通,都很難跟市區相比,有一群對農耕生活非常嚮往的青年,集結成微圍共創聚落,用創新的方式,推廣與牛互動模式及在地農產品,讓大家愛上壯圍。
「粧佛」指的是裝飾神像的工藝,從最開始的塑形到彩繪衣著、裝飾,都是粧佛工藝師的任務,其中「脫胎」技術最為繁瑣,而年近80歲的葉勇助師傅就是目前僅存的幾位脫胎技術保存者之一。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