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潮退卻不復榮景 保齡球力圖東山再起

記者 吳齊桀、林長岳、林怡嘉/採訪報導 保齡球曾在1980年代風靡台灣,成為全民休閒運動的代表。然而,非法博弈及場館經營不善等問題,迫使昔日的熱門運動逐漸式微。保齡球選手也因缺少政府及企業支持,使培訓和賽事舉辦受限,嚴重影響生涯發展。為解決困境,重返市場,保齡球亦開始朝向家庭休閒、親子共樂的方向發展,期盼在已飽和的休閒運動市場中重新站穩腳步。

蚯蚓助力 廚餘換豐收 食農新亮點

記者 蕭舒云、方姿婷、林欣愉/採訪報導 近來永續觀念逐漸於人們心中發酵,與環境共存、與生物共生的裝置隨之誕生,人們開始應用生物共生關係製造商機。除曾掀起熱潮的魚菜共生外,蚓菜共生因適合融入食農教育,備受政府及學校關注,相關裝置及技術的進步,使其商業化的可能性與環保效益成為焦點。

寄養家庭高齡化 兒童安置需求上升

記者 陳韻安、陳鏡媄、陳欣瑜/採訪報導 台灣的寄養體系正面臨高齡化,年輕人參與意願下降,使得寄養資源匱乏,而青少年從寄養家庭或安置機構過渡到獨立生活時,將面臨許多挑戰,政府與社福機構提供的支持可成為他們穩定生活的重要依靠。此外,志工的陪伴在育幼院孩子的情感發展上扮演關鍵角色,但志工資源有限,物資捐贈雖然普遍,卻無法取代長期陪伴的力量。

法規未臻周延 數位身分證換發待評估

記者 羅沁然、吳宗興、吳怡璇/採訪報導 因應科技進步與實務所需,政府推動全民換發數位身分證計畫,旨在強化數位身分識別功能,並提升行政效率。然而,該計畫曾因疫情影響延遲,後續復因民眾質疑恐侵犯個人權益,且存在資安與隱私風險,導致進度停擺。為確保數位身分證推行的安全性與合法性,政府應充分參考各國經驗,進而完善法規,使現行制度能有效保障民眾的隱私,確保數位足跡安全。

博愛座爭議多 隱性需求者有苦難言

記者 呂洪瑋、彭楷葇、姚領/採訪報導 博愛座的設立初衷是體現社會對老弱婦孺的關懷,也因為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規定身障者及老弱婦孺能優先乘坐,讓部分民眾誤解博愛座的美意,反倒成為爭議的源頭。學者專家齊聲呼籲,應以同理心、尊重他人為出發點,禮讓真正有需求者,在政府、大眾運輸單位和民眾的共同努力下,打造友善的乘車空間。

睪酮素檢測引爭議 性別平等面臨挑戰

記者 謝語萱、李鉞珍、林柏維/採訪報導 隨著全球對於性別平等意識的增長,多元性別議題在體育賽事中日漸引起關注。當前睪酮素檢測制度主要針對生理女性,顯現不公平的現象,因此如何在體育賽事中兼顧性別平等與公平競爭,已成為體壇和各國政策推動的焦點。其中,教育做為認知與傳達性別平等概念的關鍵,未來應落實性別教育課程,以提升性別多樣性和包容性之理解。

台語文化式微 老外台語比我還輾轉

記者 潘品心、鄭信慈、莊詠棋/採訪報導 「台語」曾是台灣社會主要溝通語言之一,但現今多數台灣人還是選擇使用國語與人溝通。為了提升台灣人台語語言能力,教育部推行台語檢定考試,除了台灣本地人參與考試外,還吸引來自各國的外籍人士,包括來自美國的留學生、從馬來西亞來台依親的新移民等,這些外籍考生都展現出對台語的濃厚興趣。其中一位代表性人物為來自美國加州的嚴天寧。

為需要的學生搭建橋樑 資源教室的使命

記者 陳宇伶、黃翊涵、陳玫蓉/採訪報導 提起國小的特教班或資源班,大家或許能有些印象,不過大專院校裡的「資源教室」,對大家來說就比較陌生了,而資源教室能提供需要的學生什麼樣的幫助呢?
「資源教室」顧名思義就是「提供資源的教室」。在教育部的經費補助下,台灣絕大部分的大專校院都設有資源教室。根據全國特殊教育資訊網,資源教室提供學業支持、生活適應和生涯轉銜等服務。使用者主要是經教育部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會鑑定的特殊教育學生,這些學生與領有衛生福利部身心障礙手冊的族群有所不同。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